吴三军,首都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一名普通教师,教授影视编导是他的日常工作。然而,数月前他的一次不太寻常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很多同学和老师在相继得知这件事情后的反应都是挺震惊,挺钦佩的。
“吴老师做这个事非常不容易。”
“我特别想尝试这件事情。”
二环上的徒步行走
2014年五月四日,他独自一人,完成了徒步北京二环路的行程。用时11个小时,全程32公里。徒步过程中,他用手机进行了微信直播,一时间引起朋友圈点赞无数。
全长32公里的路程,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吴三军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任务,在之前还进行过初步的尝试和锻炼。
他说他从来没有走过32公里这样一个距离。差不多提前一个月左右,他就先在他家小区附近的一个公园,一开始走四公里,然后走八公里,最多走十公里。当他发现走十公里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时候,他就尝试着走三十多公里了。
吴三军的脚掌属于扁平足,这给他的行走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听说过扁平足的人是不适合走远路,但是因为从来没有检验过,我还一度怀疑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的,但是这次走了以后呢,的确我也是觉得有感觉,就是在整个行走过程当中呢,还没有觉得怎么着,但是回到家以后,我的右脚脚掌开始有点疼,然后就疼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
如此长途跋涉,还要忍受腿脚之痛,很多人不懂究竟是什么动机在驱动着他。
“可能这个话题得稍微绕远一点。”
后来,吴三军讲述了一段他的经历,让他对他之后的人生萌生了不一样的憧憬。
异国中的点点感触
2012年秋,吴三军飞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进修。第一次在异地他乡生活,语言和文化的陌生让人有些难以适应。通过参加一些当地的志愿者组织,让他可以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这也让他得意提升英语水平,更深入的感受美国风俗。
在活动中,吴三军接触到了很多当地的居民,其中有一对老夫妇叫沃夫。沃夫先生和他的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两位老人独居。而且老头子的耳朵失聪,与外界的交流全部依靠助听器,一只脚还有些跛。
但在过感恩节或者圣诞节的时候,他们会亲自开着车,把志愿者们从学校接到他们家里,用很新鲜的材料,亲自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过后再连夜把他们送回志愿者服务中心,然后驾车返回。
这样小小的善举对当时身处异乡的吴三军却有着很深的触动,他感受到了无论身份、关系、地位等等世俗化的因素有多不同,虽然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关怀,一份对晚辈的寄托和照顾,也让他在异地透过志愿者活动收获了一份可贵的亲情。
这次美国之行,让吴三军充分感受到了志愿精神的力量。志愿者可以通过一些很简单的工作,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一份珍贵的礼物。
回国后的善举延续
回国后不久,吴三军受北京市西城区团委委托,创作拍摄了一部公益短片,而这条短片的主题,也恰恰是关于志愿者的。
影片是关于介绍一个叫做红丹丹的影院,影院里面有志愿者专门给盲人讲解电影,志愿者中还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是吴三军口中津津乐道的志愿女神。
从北京奥运会开始,所有的大型的赛事的志愿活动这位老太太都会参加。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当中,通过跟这些志愿者的交流,吴三军发现,原来在北京就有那么多活生生的、这样有志愿精神的人。让他不禁回想起了在美国时,自己参加的志愿者活动。也因此,又燃起了他心中有关于志愿者的斗魂。
“我当时就在想,我能不能在我们的小圈子里,做一些我能做到的事情。就在首经贸,我也来建立起这样的一个团体,这是我想要的一个东西。”
这些年,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广泛,但对一些常规的志愿服务形式,吴三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然这个事情(志愿服务)本身是个好事,值得提倡。但是你如果做的事和你的专业关系不是那么密切的话,那么它势必要耽误或者说影响你的专业学习,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把这个专业和志愿结合起来,那么国际上有一个说法叫Pro Bono,就是专业志愿者。那么我希望我在这个团队当中,也都是专业志愿者。
我们的专业是什么呢,就是传播设计、传播策略。那么这样的话等于说你在做志愿的同时,对你的专业素养、能力锻炼同时得到提升的。所以这两个收获是并行的。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最希望达到的一种效果。”
理想实现的重重阻拦
然而,理想的实现并非那么顺利。吴三军第一次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却以失败告终。
在学校内部做一些宣传海报和文件,这样一些传统渠道来招募志愿者响应者寥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我就在反思,为什么效果不那么满意。我就觉得,可能我需要再招募的方式上面,宣传上面,我要做一些独特的事情。于是我就想到了这次走二环。”
独自一人,徒步北京二环路,全程32公里。
这次行动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吴三军个人策划的一次招募行为。
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眼球。
另外,吴三军在整个走的过程当中,还在微博、微信上进行直播,最后,他希望能将整个过程制作成一个宣传片。通过这种创意的媒体的形式,进一步把他的想法,或者说诉求,告诉大家,让有志愿精神的人,可以加入这个团队。
徒步二环之后,校内媒体以“一只蜗牛的暴走”为题,报道了吴三军的这次行动。吴三军的微信头像也是一只蜗牛的卡通形象。
以蜗牛为名的自喻
为什么对蜗牛情有独钟,它和志愿精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事情又牵扯到了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大概在三四年前,有一次吴三军和他的女儿,在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去小区里散步。在散步时,他们发现了许多在地上爬的蜗牛。蜗牛喜欢湿润的东西,雨后随处可见。很多人并不在意这些琐碎的事情,走路时也不会特意去关注脚下,很多在人行道上的蜗牛,就这么被踩碎了。
当时吴三军的女儿对他说:“爸爸他们好可怜呀。”
于是吴三军用了大半个下午的时间,和女儿一起在人行道和路边捡蜗牛。
“把它们从人行道上捡到草丛里面,这样它们不就是安全了吗。我们把它捡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体现了一种善和爱在里面。我也希望我的女儿能记住这一点。”
“所以我就觉得在这么几年当中,就在我陪伴我孩子的过程当中,蜗牛已经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主角。我就在想这可能是不是也是在冥冥当中,这个小动物来告诉我,它身上所蕴含的东西我是可以开掘的,就像蜗牛爬行一样。”
蜗牛爬的很踏实,不能指望它和别的虫子一样能飞能跑,它一定是慢慢的,但是它的目标一定是坚定的,一定是明确的。它一定要从这里爬到那里,不管有多远。
这和吴三军设想中的自己有着微妙的一致性。虽然前进的路程很长,要实现的目标离自己的现状也很遥远,进步的速度并不快,过程也有过坎坷,但是他还没放弃,也还在努力。只要目标不变,他相信自己可以等到实现理想的那一天。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说出自己理想的勇气,也并不是说出理想的人们都能坚持到实现的那一天。当初的信念往往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被消磨殆尽。不过吴三军的理想还没倒下,他正迎着朝阳,站在大街上,寻找下一次疾走的目标。
他说如果以后真的能拥有自己的志愿者团队,会把小蜗牛作为吉祥物。他甚至想到将来所有的成员们都叫小蜗牛,然后他就是蜗蜗头。
2014年5月12日,“蜗蜗头”带领他的“小蜗牛”第一次行动,为一家公益组织进行志愿拍摄和传播咨询。
“至少我们现在已经有几位既有爱心又懂得传播的同学或者年轻人,已经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了。我觉得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一种志愿者的身份和状态。”
对于未来,吴三军已经有了自己的设想,组织参与公益广告比赛、为公益组织提供传播服务、独立策划公益行动。设想很多,弯路估计也会不少,但吴三军似乎总能找到激励自己的办法。
他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路不在远,蜗牛也行。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