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曾来到这家位于彰化火车站附近的小旧唱片行,可能很难想象十平方公尺小小的地方能放下四千张唱片,三千多张CD和一千多张黑胶唱片。它们被密密地摆放在唱片架上,放不下的唱片便移到店外。这家旧唱片行已有五十四年历史,是台湾硕果仅存的老唱片行。
79岁的陈老板是位生意人,二十五岁时,他就开了这家唱片店,来过他店里的歌星明星不下百人。开店之前他到处给人打零工,跑跑腿,没什么固定工作,「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直到一个在唱片公司工作的朋友找到他,想通过寄卖的方式合开一家黑胶唱片行,店址就是陈先生自家房子,简单装修后,唱片行就这样开张了。
六十年代初,物价低廉,进一张唱片只要十几块钱,再加上有朋友的帮忙,只花了一万块,唱片行就开起来了,「不是赚钱,就是帮朋友的忙。」陈老板在心里暗暗跟自己说,因为他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赚钱。
事实证明,这个赌赌赢了。六十年代中期,正是黑胶唱片大行其道、风靡全球的时代。唱片行的生意越来越好,于是陈老板一鼓作气,租下了隔壁的店铺,把原本十平方公尺的小店面积扩大一倍。时隔三年,又在台中一中街附近开了一家分店,进了很多CD和唱片。不仅如此,唱片行还帮他赢得了一位同样喜爱唱片的姑娘的心。
爱情事业双丰收的陈老板不断接到唱片公司安排的明星见面会,从最初的惊讶、兴奋到平常心对待。每当一个歌星来唱片行时,陈老板都会拍一张合照留作纪念,现在已经有上百张照片,被他精心收藏在一本相册里。相纸黄了、旧了,尽是时常翻动的痕迹。另外洗出一些照片,譬如早年开店时的黑白照,还有八十年代后的韩国歌星姜育恒、本土偶像组合5566签名照等等,贴在墙上供客人观看。
「那是生意做得最好的时候,没有网络和电台干扰。附近的学生经常来买,钱也赚得多」,陈老板回忆当时的情景,随后又补充道:「当然,跟现在比不了。当时赚的钱现在看来也不值得提。」
八十年代中、末期,黑胶唱片逐渐退出常民生活,网络出现后,连CD的生意都无法再进行下去。陈老板的三家店唱片销量惨淡,他决定关掉台中的分店,连带着退还隔壁的店铺,只留下自家十平米的小店。他雇了辆卡车,把十几年的库存与收藏统统运回小店,满满当当的唱片让整个店显得拥挤混乱,从那时起多出来的唱片和唱片架就要顺延到门外,填满门前的那一小片空地。
这样兵荒马乱的日子持续了很久,老板说没办法只能慢慢卖,也不知道究竟卖了多久,卖到现在还剩四千多张。在这个过程中,陈老板又多了个爱好——收集二手黑胶唱片,来卖的人不多,都是因为搬家或者整理家中杂物才卖到这里。而现在来买黑胶唱片的人也不多,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一天也卖不出一张。
前几年陈老板的大女儿开始在网络上以竞标的方式卖唱片,同时还帮客人订留声机,网上的评价至今已超过1800条,大部分买家都是专门来找老唱片的人。网店的介绍是「台湾最早期的唱片大盘批发商,喜爱并收藏相当大量的唱片,数量非常多」。每周六日都会上传大量唱片参与竞拍,价格虽然跟几十年前相比涨了十多倍,但是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说也还算是便宜,因此网店拥有了大批粉丝,销量还算不错。
与实体店销售惨淡的现况相比,似乎现在的业务重心都转移到了网络上,陈老板在高兴之余有时也会冒出一点疑惑:网络在破坏了他的生活之后似乎又给他一线希望,这究竟算怎么回事呢?
【记者智纯/彰化报导】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