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北京西南方的首经贸,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这座城市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活作息。
凌晨4:30,北京的天还没亮。2684间宿舍内的鼾声仍然此起彼伏。已经有一批人进入了校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博学楼内,26名保洁人员已经准时到位,在学生到来之前将139间教室全部清扫干净。他们拿着2000元的工资,没有保险。学校并未给其提供休息间,供他们暂时歇脚的杂物间不足5平米,冬季阴冷,夏季闷热。左侧的地面上放着一个紫色的墩布桶,两根长长的把儿伸出来,倚着墙。贴着后墙,纸箱子堆了一人多高,盛放着胶皮手套、手纸一类。中间的区域刚好够放下一个圆板凳。
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吴阿姨已经干了半年多,为了供她的一双儿女上大
“等明年女儿大学毕业了,就能帮我一起供弟弟了。”她长舒了一口气。一层的3间教室、5个电梯、2个楼梯和前后厅是她的负责区域。
当她开始打扫两厅时,食堂的晨检正准备开始。
早上5:00餐厅经理会检查主厅、侧厅共46家商户以及后厨的卫生状况。主厅价格是按08年北京物价来核算。供应时间限定在7点到8点半,会留个别窗口到留到9点,以防个别起晚的同学会没有早餐吃。
食堂还在忙碌着做早饭。伴着昏暗的灯光,3辆垃圾车缓慢地行驶在空无一人的道路上。
包括李阿姨在内的校园绿化工、路面清洁工一共28人。李阿姨到每个垃圾点收垃圾需要5分钟。有时花的时间更多些。现在这个季节,每人每天大概装20多车垃圾。
早上7:00,在学校东门左侧一间10平米的保安岗亭里,正在换岗的小王会告诉你,仅仅这一个门,一天之中低峰期的时候约1000人左右出入;高峰期的时候则有14000人进出。自从学校东门安上了门禁,每天都会有人因为保安不为其刷卡而破口大骂。几乎没人留意到学校90多名保安队员的年龄和在校大学生相差无几。
7:30,学生们陆陆续续离开宿舍,留下洗漱间里的几座垃圾山以及一分钟都不想让人多待的卫生间。37名宿舍清洁员的工作就此展开。
这些清洁工大多是外地人。她们每周工作50小时,最低起薪2000多块钱。她们或是帮助支撑一个家庭;或是补贴一些家用;或是想要充实自己退休后的闲暇时光。
比如赛欧公寓1号楼——41岁的清洁员孟彩霞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家在山东菏泽的她,已经在首经贸工作了两个年头。从她住的地方到学校骑车需要10分钟。每天早上刚7点10分,做好饭,头发来不及梳,用手随便一抓就开始赶过来。中午11:30下班,就匆匆赶回家做饭,一点半之前再赶回学校。
由于六日无休,她只能领着还在上学前班的小女儿一起打扫卫生。在五环外打工的大儿子今年21岁,已经结婚。平时一家人也就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一次。
在宿舍,平均每天每个宿舍扔掉3个废瓶子,全校宿舍扔掉约8052个瓶子,每礼拜大概40260个瓶子。用2米长、一米宽的麻袋的话,每礼拜会从垃圾中拣出48袋废品。但是,实际的生活垃圾则多出不止一倍。
她负责的5层、6层,每层大概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有时花费的时间要更长一点,因为周一学生都从家回来了,垃圾就会异常地多。如果一直不休息,两层清理下来就需要4个小时。“4、5、6层楼走廊要比1、2、3层长一半。每次打扫完,我就会满头大汗。尤其是夏天,浑身就跟洗了澡一样。”清洁员一边用没有被垃圾弄脏的胳膊擦汗,一边喘着气说道。
9:50学生们匆忙洗漱离开时,正好赶上宿舍人流高峰,能看到的只有她们在水房、厕所、走廊里弯下腰辛苦打扫的背影。
首经贸的校园既承载着一些人的心血,也荒废了一些人的青春;它有着自己独有的井然有序的运作系统,但也夹杂着些许青春的躁动与不安;它批量的摩擦出创意的火花,却也制造着同等的颓废。图书馆就是很好的见证者。
第一节大课间10:00左右,图书馆迎来人流量高峰。来来往往的同学们很习惯通过大厅里的两台自主借还书机来处理图书。因为现在面临退休的工作人员比较多,不久的将来五个分馆的门口都将添置一台这样的机器,它们将代替这里40多名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的员工。
图书馆有藏书70万册。每个月都会有10000册图书借出,一年借阅量150000册。其中,一本《唐代文献参考》来自民国三十六年,书页已经变成古铜色,捧在手里软软的,像托着一沓手帕。进入四层文学区,左边第五个书架第四层摆放的《欧美文学史》蒙了一层厚厚的土,随手一翻,尘土变成一缕看得见的烟,扩散到空气中。
与此同时,图书馆外,校园巡逻队刚刚经过,准备前往食堂周边继续巡视。
首经贸的学生常常以校内丰富多彩的食品而自豪。两个食堂加起来一共有200多名员工。很多都是夫妻档、或者索性一家三口都在这里工作。三食堂8000多平米的建筑面积中,有4000平米的就餐面积。
中午12:10-12:30的高峰阶段,都会有8000人同时出现在这里,等待就餐。我们所吃到的食材大部分是来自北京市教委指定的对接基地。上午九点之前,所有的肉类都已进库,下午四点,从新发地采购的蔬菜也已到达食堂门口。
每一年学校的饮食服务中心都会对现有商户进行排名,优胜劣汰,最后几名的店家将会被请出亚洲第一大食堂,引进新的店家。2013年的第一名是三层正厅的日式咖喱饭。今年,二层的麻辣香锅荣登榜首。
从食堂的门口出来,一不小心就容易混入领快递的队伍。红房子快递站是建于今年5月。之前各家快递都是分布在东门门口两侧,后来由于校方以及快递所属鸽子联盟公司的原因,使7家快递搬进学校快递站。每天送往这里的快递有1000件左右,双11期间会有3000多件。
眼下,双12又要到了。
受大风降温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发烧咳嗽的同学格外多。校医院迎来了就诊高峰阶段。29名工作人员在一天内要先后接待200多位患者,天气暖和的时候在180人左右。三楼输液室里的12张黑沙发没有一个空位。
12月1日16:00,统计学院的一个男生举着药单找到了护士。学校东门外的路边摊使他吃坏了肚子,不得不输液三天。“先去上个卫生间吧,不然你一会儿就没法儿去了。”护士提醒他。男孩儿回来的时候,护士已经端着配好了的药在等他。他的血管很细,护士弓着腰,得有九十度,把针从左手换到右手,笑着说“大小伙子,血管却跟小姑娘的一样。”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男孩的手从针管下解放出来,重新融入校园里。和他一起融合在校园里的还有140间教室里的近10000名学生和10多只流浪狗。
学校里有几位老师,常年默默地做着维护流浪猫狗的工作,现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这些流浪猫狗的老师有4位,他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其中有几位已经退休了,退休前留下了大约400块钱专门用作照顾流浪猫狗,为它们买吃的、看病、做绝育手术。
小黑和小黄是众多流浪狗中唯一的母狗。她们曾经为了争夺公狗小白打起来过。现在他们三个友好地生活在一起。
操场是小黑经常出没的地方,有时候足球队踢球小黑会在操场中间穿梭,经常去操场的同学都认识小黑。运动会的时候大家都训练到很晚,小黑会在操场周围“巡视”直到同学们都回去了它才回去睡觉,有一次可能是太累了,小黑蜷缩在院旗的一角上睡着了,过往的同学拉起旗子的一角给它盖上了。
博学楼前是一只黑白相间的流浪狗的“地盘”,有时候同学在博学楼忙到很晚,从博学楼出来还能看到它的身影。他会一路护送晚归的学生回宿舍。
和它一样保护着学生安全的,还有很多人。
每天晚上,37名宿舍值班员夜班会分别在1:00~1:30、3:00~3:50、4:00~5:50三个时间段巡视12幢宿舍楼,确保11791名住宿学生的安全。
宿舍值班员的名册上,每一天都会或多或少地记录各个不同学院晚归的学生。在23:45、00:05、凌晨2:00、4:00等等各个时间段都有。
11月17日,凌晨1点,宿舍值班员和往常一样开始巡视宿舍。从一层巡视到顶层大概需要40分钟。在他巡视的期间,并不知道,门外站着的一位晚归的学生因为没有寻到宿管老师而正准备离开。
不久后,学校保卫处突然接到一位家长的来电称自己的孩子不在宿舍,与其失去了联系。那些刚刚进入梦乡的保安队员被突如其来的电话叫醒,经过一个小时的搜寻,终于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他。
深夜里,还有一些你意识不到的部门仍在默默工作。在学校澡堂东边的锅炉房中心,04年投入使用的32台锅炉在120天的供暖期里每天24小时运转,为宿舍内的学生提供温暖,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沉沉地睡去。
当校园又一次陷入沉睡,遍布各处的120盏路灯在黑暗中勾勒着学校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