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央视“3·15”晚会都会发布违法企业的违法事实,以及给广大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今年的晚会主题为“让消费者更有尊严”。本次晚会曝光内容包括:过期食品原料、尼康相机质量问题、手机恶意软件收费问题等等,并涉及A股上市公司。
据统计,2014年央视3.15曝光的假冒伪劣分别是:1、过期食品流入面包房;2、澳妙可婴幼儿配方奶粉篡改产品保质期;3、涂改液甲苯超标4、尼康“黑斑门”;5、现货白银交易所在后台改数据;6、行货手机恶意扣费预装软件;7、激光笔辐射危害;8、鱼肝油违规生产成婴幼儿食品;9、代步车安全隐患。
晚会结束后,被其曝光的企业也随后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晚会曝光了尼康D600单反相机存在画质问题,拍摄的画面上有黑色斑点,该公司虽然进行回应,但未提及新的解决办法。晚会曝光一些过期的原料流向了面包新语等面包房。面包新语总部回应称,称只有杭州面包新语采购过杭州广琪贸易公司提供的食品原料,但同时声明,央视曝光的过期原材料并不在采购范围之内。
相比起“315晚会”上对无良企业的大力披露,“后315效应”无疑令人稍稍有些沮丧:当事企业虽然在回应,晚会也引发了监管部门对它们的相关查处,但一切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观。尼康公司没有提出新解决办法,面包新语则干脆予以了否认。事实上,这仍不是最触目惊心的。2012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了广东汕头市澄海区的垃圾玩具事件,然而记者在1年后对此进行回访,发现问题依旧存在,医疗垃圾做成的有毒玩具仍然在销往全国。
披露与报道永远值得击掌,消费者的确需要生产潜规则的揭露,然而出现如今的“315效应”,仔细分析起来,却并不意外:即便“315晚会”有着多部门参与的强大阵容,但其充其量起到的只是一种线索提供者的角色,或者说是有助于开展一场临时性的质量监督行动。这注定其作用有限并难以长久持续。也正是因为这样,相关当事企业才有恃无恐。追问反差的所由何来,自然是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常态工程,它远非媒体一家所能独承。
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到瘦肉精、甲醛血旺、地沟油,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问题都出在生产的源头上。加强源头治理,前移监管重心才是关键。在加大市场抽检力度,对于不合格产品弄虚作假企业严惩的同时,建立跨地区交叉抽查机制。另一方面,食品行业入行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生产时间的无休止劳作,都造成食品人才的流失。提高和改善从业人员的待遇及工作环境,将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积极影响。
从普通消费者立场出发,眼下最无力的,在于日常有效维权力量与渠道的相对不足。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的相关消费管理制度并不少,问题是由于分段管理的弊端,使各个监管者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我们的监管工作应当首先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把生产者建立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进行有效控制,让企业的追溯系统信息在第一时间上传到监管信息平台,使企业的可追溯信息无法更改。这样一来,监管者就能随时核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和获得审批备案的企业标准是否一致;将企业的不良信息随时纳入诚信考核系统,使违法企业在第一违法时间被判定为黑名单;如此,生产企业就不敢弄虚作假,把伪劣产品扼杀在源头。
我们需认识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衣食住行永远与我们息息相关,一台打假晚会只具有提醒意义,督促社会继而长效地激活消费者权益,才是其最大的价值。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