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8日凌晨1时20分从吉隆坡飞往北京途中与地面失去联系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至今仍没有发现下落。
目前为止,已有11个国家展开联合救援,其中包括中国、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虽然并未有突破性发现,但救援仍在继续。
据悉,中国已派出9艘救援船舰赶赴失联海域搜救。越南国防部已出动飞机17架,各种船舶35艘抵达发现油迹带地区,搜寻马航失联飞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派出正在南海执行训练和海监任务的导弹驱逐舰“平克尼号”前往越南南部海岸,协助搜救失联的马航MH370航班。新加坡空军已派出C130运输机正在参加搜寻。
从“马航”事件中,不难看出,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道主义救援是第一要务。事故原因和责任都可以事后追究,但生命应该受到首要保障。
国际救援的能力与各国的军事实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其中暗含的政治因素也经常受到人们的议论和揣测。此次“马航”事件的搜救工作被许多人抱怨效率低、效果差,其实不少原因就是政治博弈和国际救援制度的问题。
首先,在跨国搜救工作中,通过救援彰显军事实力是被默认的“潜规则”。紧急应急救援,是少数能让军队应急处置能力发挥的情景,自然备受重视。再加之搜救工作的难度和时效性要求,及时快速的派遣有效搜救力量也成了一种软性彰显军事实力以及区域控制力的手段。
在本次马航失联的搜救中,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就第一时间致电马来西亚总理,经同意后派出两架皇家空军飞机参加马航失联客机的搜寻和救援行动。虽然在搜救失联飞机方面,人道主义压倒一切。但另一方面,这也彰显了澳大利亚有能力对南海区域展开实际的“军事行动”。
其次,出于对彰显实力的需求,并不是所有参与搜救的国家都会“守规矩”。虽然在本次搜救中,中国和美国都明确表明了自己在搜救工作中接受马来西亚主导,但马来西亚的领导工作进行的却并不顺利。由于失联海域是马越两国的共同责任区,马来西亚搜救队伍进入越南领海进行搜救要先获得越南的批准,而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程序就更为复杂,不但要先通知马来西亚,而后还需要申请越南政府的批准。
除此之外,主导国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不足,也会对降低救援的效率。依照国际惯例,各国军队自愿参与的海事救援的经费都由本国政府支付,且遵循“无效果,无报酬”的原则。
最后,国际救援的协调机制也不完善,急需调整。在搜救工作争分夺秒的情况下,仍按照属地原则设立领导国并不合理。此外,如何让专业非政府组织快速参与搜救工作也是现行规则的短板。
本次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各方救援配合可算相关合作中的“典范”。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政治军事因素掺杂于救援工作之中,拖慢救援效率。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国际航班更加频繁,可能的跨国救援工作也越来越多,也是时候重新审视旧有的国际救援合作机制了。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