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路吃货们垂涎三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CCTV1《魅力纪录》一经播出,至此这部被看惯了谍战剧、偶像剧和宫斗剧的观众们热烈追捧的纪录片圆满收官。
去年3月,美食记录片拍摄工作启动,整个团队走南闯北,辗转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选取了60个多个拍摄点,拍下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也融入了对每一位美食制作者细致而深切的人文关怀
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文化与哲学的渗透固然为《舌尖上的中国》增添了厚重与精锐的价值,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然而看到纪录片最直白的感受,还是来源于食物带来的巨大诱惑。这也为聪明的商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无论这种商业应用是否是拍摄团队所乐意看到的,精明而敏锐的市场嗅觉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控制。
依托强大的商品种类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淘宝是最早受益的电商之一。根据淘宝数据的显示,自5月14日该纪录片开播之后5天,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找过零食特产。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增长了48倍,松茸搜索量增长了两倍。第一集介绍云南诺邓火腿,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有不少吃货是边看电视边打开淘宝搜索并下单。
于是淘宝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在零食主页推出了“舌尖上的淘宝”专题,以方便想要品尝《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美食的吃货们查找。
这也是逐渐萧条的团购网站翻身的一次机会。拉手网算是有心的团购网站,也推出了相应的《舌尖》专题,按照纪录片的4集的名字分4个类别,集中销售每一集的食品。专题上线一天就创下了单品销量超过4万的成绩。
还有互联网用户基数最大的腾讯,与爱乐活联合在QQ空间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菜”应用,推送并介绍纪录片中的美食给用户。这些都是纪录片带来的商业效应。
这种效应当然不仅仅发散在商业应用中,一种简单的填词游戏也迅速风靡,“舌尖上的XX”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热门词汇,只为吸引网友的目光。
舌尖效应还影响着《舌尖上的中国》本身,拍摄团队顺其自然地做了一个决定——拍续集,除了纵向继续开拍《舌尖上的中国》,他们还想横向发展,把更多中国人日常起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来。
观众会有福继续徜徉在东方文化长河里,重新找回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但愿这些计划再次完结时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兴趣点和喜爱,当摆上台面给全世界展示之时,不要像如今人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谈论一般,有过多的泛滥成灾。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