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网传的废除985、211工程,很可能是不再开展985工程、211工程新项目,并不是要废除985、211整个行动计划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战略。
而更多人关注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消除985、211工程对高校的“标签化”,我国入选985、211工程的学校,现在已分别被称为985高校、211高校,不但成为学校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也严重影响学生的求学、就业。
相对于取消985、211项目来说,取消985高校、211高校这类高校身份,是我国教育部门更应该做的。教育部门应该宣布,我国不再有985、211高校,不能再用985、211来对高校进行分类、分级。更进一步,应该清理所有由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工程、教育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废除985、211工程这一消息,在985、211高校就读的学生多有不情愿,而其他院校的学生则普遍欢迎,这就反映出985、211制造的教育利益格局,其实,学校不应该有身份、被分为三六九等,只有平等自由竞争,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也才能诞生一流大学。
现在教育部门表态不会废除985、211工程,看来放权改革还有一个过程。而就是废除985、211,也需要防止出现新的其他行政性质的教育工程,目前就有高校领导认为,要以新的2011计划代替985、211,该计划与985、211强调单个学校、学科不同,更强调校际合作,以及和企业的协作,可不管怎样调整,其行政计划性质是一样的,因此,出现在985、211工程中的问题,依旧会存在。政府部门必须按照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求,消除行政计划思维。
另外,要让管办评分离的改革顺利推进,必须改革教育拨款体系,985、211工程,说到底是教育拨款项目(并在这一基础上附加其他利益),通过政府立项,向学校拨款,这把财权掌握在行政部门,进而导致学校办学受制于行政力量。要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我国应探索建立国家和地区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拨款预算,监督政府部门拨款,以及学校透明使用办学经费。
改革“985”“211”不仅仅是去掉标签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清华大学凭借39.31亿元成为科研经费最多的学校,其中财政拨款占到近70%,非“985”、“211”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大多数“985”高校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占比都在60%以上。据上海交大一项调查数据也显示,2009至2013年五年间,政府拨付的科研经费有72%被“985”、“211”高校瓜分,其他2000多所学校分剩余不到30%的科研经费。而严峻的就业歧视也让非“985”、“211”的学生苦不堪言。各大企业更倾向于招“985”、“211”的学生已成常态,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
总体来说,相比于非“211”、“985”大学,看上去光芒万丈的“211”、“985”大学,无论是在师资、科研经费与实力、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绝对优势。以就业来说,很多企业仍是唯学校而论,然而实际情况中,学生的能力与学校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在某种程度上,这就造成了对于非“211”、“985”大学毕业,又有能力的学生的不公。
然而深入分析,事实却不完全如此。一场招聘往往要经过笔试以及多轮面试,学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应聘者所表现出的专业度、协作能力、情商等各方面综合能力,才是主要因素。因此,如果简单将自己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归咎于学校没有好听的名号,有失偏颇。换句话说,现在“211”、“985”院校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211”、“985”院校在政策、资金、资源上的优势,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不公平或不可取。资源是有限的,优质资源更是,“211”、“985”大学诞生的背景,即是在我国高教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非均衡战略扶持一批有条件的高校优先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冲击世界学术高地的重大决定。不可否认的是,“211”、“985”的确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而今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资源分配、学术就业等矛盾日益突出,有关“211”、“985”的“存废之争”就又再次上演。
这与此前本科院校转型“职业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本质都是高校教育改革。目前,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了教育部的转型改革。不少专家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细化与完善。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的确客观存在问题,需要转型与改进。只是如何改进,通过什么方式改进,仍值得深思。一味通过取消的方式,或许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