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兵:一个摄影记者眼中的新闻世界
———讲座有感
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刘卫兵:二十年来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与记录者:1996年大兴安岭大火、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2001阿富汗战争、2010年玉树大地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国“两会”。自2003年起至今,他追随采访温家宝总理,为一位普通农民工介绍与总理认识,并帮他讨回了工钱,也造就了《总理为农民工讨薪》这样一件优秀新闻摄影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主要作品有:纪实文学著作《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以及摄影集《日本人印象》
“给我点阳光,我就灿烂”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我想《长城谣》这首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是可以用来形容记者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和平的年代,冷眼看周遭,真实记录下每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用文字或者是图片来传达,传递,直至永恒。
2011年11月15日,刘卫兵应吴三军老师的邀请,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进行讲座。以独特的视角,不一样的态度诠释了新闻摄影记者这一职业的光荣与平凡。文传学院的同学们踊跃的发言提问,有同学问到刘卫兵: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一直从事记者这一行业时,他说他的态度是:“给我点阳光,我就灿烂。”
无论是在春光灿烂的日子,还是看见了不可避免的昏暗,记者都应该保持冷静。如果每个记者怀着一种知足的情怀就能寻见新闻世界里的力量。现在的我们质疑社会,怀疑一切的真实性,甚至于不相信自己。把一切本该美好的东西都以偏概全蒙上了阴影,而记者则是奔波于最前线去记录所看见、所听见、所闻见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都得以一颗平等的心去对待。
他拍摄的图片就是我们的心中的文字,他用自己亲历的每一件事向同学传达一个记者眼中的新闻。 那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会是一种坚守吧;或许会是一种追求吧;或许会是一种信仰吧。
“我过去想当一名记者,所以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并且二十年来不转行。”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为什么呢?
“我的同学,过去说当医生的如今成了商人;说当商人的成了老师;说当老师的成了工程师,不然就是相继都转行了,就我,说当记者,现在成为了记者,并且这么多年来从未改变。”
在小时候我们都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梦想在这头,我们在那头。回首时,遗憾总是填满了内心的每个角落。我们能从刘卫兵的事业里学习一种精神,那是每个好记者应该有的执着和自我。亲历最近的现场,能看见最清晰的画面,能发现最美好的细节,但也能瞧见最直接的黑暗。如何权衡内心的轻重,通过文字图片表达自己的心声,完全在于自己的取舍。
他有时候一天可以飞往好几个国家,像空中飞人一样,去追赶,去向前。我们会一直看见这样一个奔波的背影,在移动。
我们能看见刘卫兵在述说记者生涯的些许无奈,能感受到他的点滴心酸。只是稍稍一皱眉头,只是一个有些深沉的眼神,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一抹抹蜻蜓点水式的倦意。可是,他选择坚持。
一个人潜在的能量,有时候会被时间所掩盖,被惰性所消磨。只有克服种种徘徊不前的因素,才能找到自我找到信仰,像刘卫兵坚持自己的工作一样,在一个职业上,迈出一步便是一生。
“记者,就是要把一件件能让自己感受到新的事,到最后变的不新鲜。”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因如水。而黄河今夜仍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最后,刘卫兵仿佛从自己的从业生涯里找到了最初的梦想。是历练后的美丽,是从一名小记者到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的蜕变。
他说起自己曾经不受重视,说起曾经把相机摔在地上的失误,说起拍一个镜头花了几天时间的艰辛。成长需要时间,一个摄影记者应该有的的特别,一个拍摄中央领导人记者应该有的的特别,一个有二十年经验的记者应该有的特别------是不是都刘卫兵这样,在首经贸一个普通的多媒体教室,以平平和和的语气,简简单单的PPT,和一颗真挚的心,来讲述这二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们虔诚的观望,聆听。无关于目的性的学习,只关乎于敬仰。我相信在这一切的背后总会有些意味深长,就像他写的一本书一样《回望20年》。
回望二十年,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你曾经的梦想都实现了吗?你是想成为一名记者吗?你会坚持吗?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多少往事如烟,逝者如斯,都付笑谈中了罢,依旧但愿人长久,梦想近在眼前。
后记:当我在采访刘卫兵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有关于应酬吃饭的,他果断回绝了,理由是:家。一个“家”字饱含了这个不分昼夜工作记者的内心归宿。家是每个人栖息的港湾。对于这样忙碌的记者而言,家更是温暖的怀抱吧。采访中,他提到:大学生还是应该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祝愿刘卫兵心想事成,更期待他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胡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