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是个温暖的地方,冰点是我精神的归宿。”
从玉华------《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版编辑
“我爱听故事,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进剧场看戏,总是愿意坐最后一排,当幕布拉下来,全场的灯暗下,去享受视觉的盛宴,他们就是演员,我只是一个记录者观察者,在冰点,我就用这样得来的收获去完成工作,其实是我精神上的归宿,我喜欢做。”
“从业十年,有时候会想过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但是从未后悔过做新闻这件事,成为了母亲之后,我才更加懂得了生活,女儿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爱她。”
采访内容
(1)问:“听说有一个股份公司是你可以选择的,薪水很高,现在一定可以生活的很潇洒,当时是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并且一直坚持下来?”
答:“如果当时没有理想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觉得做新闻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最想做的事情。没有多么高薪,多么炫目,我只是喜欢这种在冰点的感觉。冰点离我最初的理想的很近。”
(2)问:“您最初的理想是什么样子的?”
答:“喜欢坐在幕后看别人的故事,然后书写人生,发现生活。”
(3)问:“为什么会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刊呢?为什么不是其他呢?”
答:“年轻人比较多,话题很开放,视野很开阔,让我感受到即使工作日子也是充满活力的。周三编前会,大家很正经,评判选题之类的都十分认真,毫不留情,但出来之后,就很自由。冰点是能都做自己的地方。”
(4)问:“从哪里体现到冰点的人文关怀呢?”
答:“比如上一期的特刊,我们选择1500字的版块写给法国总统摄像的摄影师只,而选择3500字来写北大一个死去的厨师。我们从北大厨师上看见了人性的美丽,平凡中闪耀的亮点。这是我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我想国内没有哪个报刊会花这么长篇字符专版来写一个普通人物。冰点无论换了多少个编辑,有一种情怀一直不会变,并且一直在延续。”
(5)问:“你们的新闻点,就像您刚才说的北大前不久死去的厨师,是从哪知道的?”
答:“新闻点是从各个媒体或者是自身发现这两个渠道得到的,比如我们可以从电视节目小小几十秒钟的报道或者一个报纸的500字里看到一个可以挖掘的人物。我们冰点人物特刊在把这个选题做大,做的深刻。冰点的创刊,写的就是一个粪桶的小事。”
(6)问:“那是不是说一名好的编辑和记者都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
答:“其实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知识的认知度,生活阅历的累积等等。不同年龄段对不同事物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男人跟女人的敏感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平常生活中不能只是只关注热点,而是更应该去关注平凡的小事。做记者的门槛不高,热情和好奇一定要保持”
(7)问:“因为新闻具有揭发性,那它的意义是不是就仅仅在于揭示某个现象的真相呢?”
答:“新闻作品都是易碎品,新闻的力量就是真相。不同类型的新闻有着不一样感觉,但真相这条原理都是一样的。它的最表层的意义就是揭示某个现象的真相,但往下走深一步,就是生活。”
(8)问:“您是冰点周刊人物版的编辑,我看您的一些文章报道如:《两元宿舍》《熊的解放:人的救赎之路》等等,为什么会想要去写这种类型的文章呢?去做深入调查采访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比如说《两院宿舍》,您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吗?”
答:“我之前做过很多这种类型的深度报道文章,以前有一篇是写天津一个遗体捐献所,把捐献遗体的遗书给展出来了。我觉得这个是个不错的选题,值得深思就着手去做了,去了天津现场去亲历。《两院宿舍》是我从一个同事身上知道的这件事。知道后我很震惊,同样身为一个女人,居然在现在的社会还会有这么一群人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我无法做到旁观,只好靠自己的力量去述说。不能说接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它已经呈现在你面前了。
《熊的解放》写完后,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说感动的哭了。一个大老爷们都动了情。我去了两元宿舍的现场,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倍感心酸。至于熊的解放,真的是内心的触动,当你看见一双双熊的护手套,看见他们可爱的身躯,你会想要呼唤人性的。”
(9)问:“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想要达到写什么目的吗?”
答:“我没想过要拿作品去征服谁,没想过要改变什么,我只是一个记录着,先打动我,再打动别人。当我在写稿的时候会分的很开,什么是公共的写作什么是私人的写作。公共写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当然还有真情。”
(10)问:“您的这些素养和能力是从哪里获取的?我们大学能去学一些什么这样方面的东西吗?其实现在的我们挺茫然的。”
答:“来自学习和生活阅历,以及从事工作的经验。大学时期应该多去看看书,多去实践,给自己找机会。就像你们现在在采访我一样,这是一种阅历和探索。这是一个走T字型路线的过程,开始走这条路线的时候,是走的横行,就是所谓的探索阶段,所以什么都会走,之后才会发现什么适合自己。如果探索阶段点踩的不够多、问题不够多是不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的,没有人会在没实践之前就知道哪个点能往下走。
(11)问:“有没有遇到过在写作或者报道事件的时候,会迟疑。比如说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
答:“在报道与不报道之间是有冲突的,心里挣扎的是为工作负责还是为线人负责任呢?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矛盾,就会面对一种选择。但是这是一个资历丰富的记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去选择保护线人。这是一名新闻人应该有的职业操守和底线。并不是我希望我的稿子更强烈一点而经意或不经意的暴露了线人,这样有时候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像前段时间报道的一个事件,说咱们监狱改制,中秋节家人能去探访,记者就拍了一张照片,一对情侣深情对望的照片,这张照片其实是很温馨的,但是报道之后问题就出现了:那个年轻女子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她有一个蹲监狱的男朋友,一经报导之后,年轻女子的家人朋友全都知道了,后面就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再比如前段时间的一个强奸案,在现场之后,你是选择继续用你的摄影机摄像机去拍受害者的悲伤面容还是选择保护她,从另一个角度去采访这件事呢?我们是应该最大的去避免二次伤害的。”
(12)问:“除了这些还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吗?”
答:“我们应该用平等的心去采访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在某种层面上你觉得他比你更高大,或者你比他高大,这样子都是不行的。就像柴静前段时间在采访李阳家暴事件的时候,之后她是觉得不够成功的。她不自觉的抬高了一个高度,把过多的个人情怀加进了采访里。当然,柴静已经是很棒的人了。”
(13)问:“已经问了这么多挺严肃的问题了,咱们说说其他的吧,您能跟我们说说生活中的您是什么样子的吗?”
答:“我是个很普通的人,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生。上完班就回家,回家之后就陪陪爱人和女儿。其实人生很简单,年轻的时候就勇敢的去追梦,等过了那段青春,沉淀下来的东西是否丰厚永恒,都是取决于自己。生活中我是自由又欢快的,爱做许多生活性很强的事,爱去海边旅游,爱看电影爱购物。因为我们都是女人呀。”
【《两元宿舍》 《熊的解放:人的救赎之路》】节选
“14年后这个盛夏的午后,她们仍然住在这里。床还是那张床,连床板上垫的海绵、纸壳子都没变过,唯一不同的是,45岁的张燕秒两个月前腿坏了,再爬不了上铺,小芳已经17岁,不再跟妈妈挤在一起睡,住在另一张床上,也要单花一份钱。”
“当这些眼泪顺着老妇人皱巴巴的脸、少妇花样的脸,甚至孩子光滑的脸,滑落时,戚小光从没有给过特写,甚至哭得太凶的镜头,他会删掉,因为“眼泪只是她们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
——《两元宿舍》
“从房间走到草地,真正开始自由的奔跑,又是它们艰难的一关。工作人员都很心酸:这些黑熊本该最熟悉的草地,却成了让它们害怕、退缩的陌生之地。一位记者想抓拍一头熊第一次踏上草地的镜头,整整守了两天,都没拍到。
不过,在战胜恐惧之后,踏上草地的安德鲁很快就成了自由之王,他常常跟另一头缺了后腿的熊滚作一团,六条腿在空中乱蹬,构成了动人滑稽的一幕。”
“墓地常常有外人光顾,人们轻抚石头上的问号,拼读它们的名字,留下一把菜地里采来的油菜花,三两朵路边摘的野花,一张小熊卡片,或者一张祝福的小纸条,一颗糖,一个苹果……”
——《熊的解放:人的救赎之路》
【感悟】
靠近真相,人性本真
胡远蓉
我曾经想象过我当记者时应该有的状态。我想过忙碌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样子,空闲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一个好的记者在生活中就应该有着自己感觉。在别人一看来就会点头然后说:是的,原来如此呀,她是个记者呢。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最纯粹的,也是幼稚的。只因为单纯的喜欢所以会去想象。上大学之后,学了想学的专业,累的时候都能想着:痛苦并且快乐着。年少轻狂如所有在追逐梦想的人。尽管因为进了校电视台,采访的人很多了,看见的东西也有了一点,但这些都不及自己亲身去体会去实践。某种精神层面的知识获得,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情怀,比如采访从玉华的时候,在那个温暖氤氲的办公室里,手里还端着咖啡,暮色已经降临,依旧从容不迫。
我主要负责问从老师关于她写的几篇影响力比较大的冰点文章,向青青主要负责询问整体记者的相关工作。当然,实际操作中,我们是灵活自如的在采访的,我们像聊天一样,一步一步走进了从老师的心,从都是女性的角度上,在最后我们说到了家庭,谈起了人生。
最开始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时,我仔细反复的阅读了从老师写的两篇文章,前面也提到了。两篇都是需要自己去感受去发现的选题,并且是冷选题,走近了生活的最底层。我问她处于什么初衷去写了这两篇文章,从哪发现了这样的素材。从从老师的回答里我们能看见身为一名记者,一名编辑应该具备的新闻素质和人性光辉。我也在某一刻思考起了我学习这个专业的意义,这是我爱文字爱生活的最好书写。
从事新闻工作者的人,他们的心本应该就是是非分明,坚韧又温暖的吧。从老师说起她孩子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无法言喻的幸福,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从老师也是外地人,来自武汉,我就顺便问了她为什么会选择北京,是什么牵绊她留在了北京。她说是中青报,这里像家一样温暖着她。她喜欢冰点,喜欢冰点的特点,他们会花几千字来写一个平凡的厨师而只用寥寥数百字来写一个知名的法国摄影大师。人文关怀是冰点杂志最美的风景。
采访是带着私心去的,这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作业,而是去问自己内心曾经疑惑的点滴。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人也好,说是文艺小青年也罢,些许迷茫总会有的。问天问大地,还是迷信问问宿命?我选择问了从老师。结果很明朗很透彻。喜欢的东西就坚持去做,年轻无极限,一切就有可能。
前段时间看了白岩松写的《你幸福了吗?》,你会发现你的内心转换了一个角度在看待对新闻工作者的认识上,你会发现处处存在责任,处处需要用心,处处需要理智,你还会发现:学无止境。
在我开始有理想的时候,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就是记者,总感觉这是最适合我的工作。也感觉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生活里离不开媒体和新闻,生活里需要媒体和新闻。无论是电视台的记者、编导,还是报刊记者,他们都需要一颗鲜活的心和清晰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世间百态,去发现最美丽的人性关怀,去挖掘平凡的精彩,去捕捉瞬间百态,去剖析黑暗启发光明。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首先要得到自己的认可,社会才会认可。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媒体新闻工作总会有一段过程,从失望落寞到重新拾回希望。采访完后思考了很多,但最终让我明白新闻,明白媒体:靠近事物真相,人性本真。不要彷徨,勇往直前。
记者是需要紫色的灵魂的。我会去努力寻找那一抹紫色的光辉。
我的方向
向青青
我其实是很巧合得被调剂到了传播学这个专业, 还记得刚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心里更多的是茫然而不是愉悦。
传播学,这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三个字。我有点担忧了,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又能否继续带着一往的热情去投入去热爱。但后来,我来到北京,终于接触到了专业学科的学习,我发现了我热爱的摄影,我热爱的文字,我感兴趣的历史,在这个看似陌生的专业课程里又找回了兴趣与熟悉。
于是,我开始充满活力得去上每一节课。但不久,又陷入了迷茫,苦恼于一个很基本又很重要的问题,本专业以后的职业中,我比较喜欢的可能就是记者了,那一名记者,她的价值,这份职业的意义在于什么,我困惑了。
不过,在我人生的第一次采访中,我心里的答案好像渐渐清晰了。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们逃了星期五的中国文学,兴奋得搭公交转地铁,到了中青报社楼下,心中莫名的激动,握着手机拍了好几张中青报的标志。终于开始了我第一次的采访。上午还抓紧时间了解了从玉华记者的信息,看了她的一些报道,像模像样得罗列了采访的文稿,其实就是一些想问的问题。尤其是我纠结了很久的那个问题。但拿着自己准备的稿单,背着借来的相机,准备用手机录音,想着即将开始的内心的交流,即将打开苦恼许久的迷惑,还是又期待又激动又满足。
从老师特别有耐心,也很亲切得告诉我们记者行业中的一些细节,像长辈一样提示着我们,免了入行时再走很多弯路;也像亲密的朋友一样跟我们分享她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历和感悟,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颗对记者职业充满爱,对冰点团队充满爱,对生活充满爱的心,还有对行业前景心里的担忧,对职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思考,对后辈潜心的鼓励,平等真诚无私得传授,分享自己用岁月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经验与收获,这样一个真实的可爱的前辈。
当然,这也正好应证了她关于作为一名记者,或从事新闻媒体事业的意义的回答。新闻的揭示行有两种,一是社会真实的揭示;一是对人性的真相的揭示。我想她关注的,也正是这次采访让我们感受到的真实,人性的真实。
一个时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对他人带来伤害,喜欢用心真诚平等去聆听生活故事,会应见到的一片红叶而愉悦满足的内心盛着饱满的爱的记者,又怎么不是一样的人性最真实的显露呢。
所以,我想,超脱职业局限范围的人性的美的体现,爱的播撒与感染才是我最应该追求的吧,作为未来的一名新闻人。
【后记】
在去中青报的路上我们设想过很多与她见面的情形。她是微笑着的?她是严肃的?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呢?
知道从玉华老师缘于一场讲座,听咱们已经毕业的林衍师兄来我们学校开交流讲座会,他是《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的优秀记者,于是讲座结束后我们找到了他,我们把想 法告诉了他希望他能提供一个适合人物给我们采访,心里想着:师兄应该不会轻易拒绝两个学妹的诚恳请求吧?
确实如此,他答应了,我们得知是谁后,开始做了前期准备工作。当时情形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有课,几乎没有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的空档时间,从玉华老师说的是星期五下午她在公司,不然就是星期三,可是当时已经是星期四了,所以只能这样了,星期四下午上完课,我们俩就回宿舍准备采访资料了。想采访内容,搜集相关信息,了解她看她写的文章……
下午给中国文学的老师请了假带从着大三学长那里借来的单反,就急急忙忙的去《中国青年报》了。
对于两个外地的学生来说,(我是湖南的,青青是重庆的) 我们只好利用百度地图啦,先坐公交,再坐地铁,即使不是高峰期,北京交通也拥挤。所以约好3点半见面,我们两个还是迟到了。这真让我们俩忐忑,到了之后,从玉华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会议室,一见面就迎上了她温柔的笑容。为我们点了咖啡,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优雅的气息。我们一下安了心,应该是个平和的人。
采访过程都很顺利,期间从玉华老师接到了很多电话,她都一一推脱了,就为了顺利的完成我们的采访。
其实一个好的采访只要用心准备就好,就算一帆风顺,就算没有坎坷来点缀整个采访的离奇或者给它增添点什么色彩,但是这种收获感和满足感就是最好的作品。采访的过程也是走进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过程,被采访者能否敞开心扉的去告诉你她的感受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总而言之:这次采访,实属机遇,感触良多,铭记于心。
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胡远蓉 向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