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特稿

王冲:绝知特稿要躬行

作者:刘倩婷   来源:原创 日期:2014-06-07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在金驼杯的众多比赛中有一个培养写作能力的比赛,它就是新闻特稿大赛。新闻特稿大赛是由传播学专业的老师王冲负责,从2012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当时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老师想在金驼月中举办一个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比赛。我就在想什么东西适合比赛,如果让同学们写一条消息可能差别性不大,并且消息的新闻性较强,所以就想到了特稿这种文体。”王冲说道:“它比较能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在以往新闻写作课程中没有太多涉及到特稿,所以这个比赛也是一种补充,让同学们意识到特稿这种文体。”

学院办特稿大赛最主要的目的要想锻炼大家采访以及写作能力,尤其是采访能力,可以说采访在某种程度上比写作更重要。对于新入行的记者和传媒人来说,写作是一个慢功夫,需要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采访就肯定写不出来东西。采访和写作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有好的采访才会有好的写作。

王冲坦言在举办比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他说道:“首先是时间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之外王冲还需额外拿出时间来,而且要兼顾同学们的时间,所以特稿工作坊的时间就放在晚上,克服了很多困难。前两届可以我来定时间,但这届大一新生由于有晚自习,所以就把时间固定下来,每两周一次,在周三的晚上。周三不管多累,我都要去工作坊,确实付出了很多精力。还有一方面,就同学来说。比如我有一个很好地选题,我希望大家能够操作,结果发现很少有同学能够拿出时间来做,也并不是不愿意,主要是因为大家要忙实习、考试等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也在想怎么才能让一个好的选题持续下去并且最终在同学们手中完成。此外可能是大家对采写方面不是特别热衷,所以我也在考虑是什么原因没有形成一个延续性。比如有的同学参加过一届,我很希望他们有过这样经验的同学能够继续深入下去,因为采写并不是你第一届获奖了就意味着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它是需要不断磨砺的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后劲,难以持续。”

第一届因为初次举办这种比赛,没什么经验,所以参与人数不多,第二届有33个人参加,第三届学院将晚自习和特稿工作坊结合在一起,大概有20人。今年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前两届参加比赛的基本都是传播学的同学们,这届开始有广告、对外汉语甚至外院的同学来参加。这些同学都是对新闻写作有很浓的兴趣,去年有一个华侨学院的同学还获了奖。“我还是很希望有更多外院的同学参与进来,因为这不是只针对文化与传播学院学生而举办的比赛。”王冲补充道:“所以我会在人人网、微信等媒体公共平台上鼓励大家参加。”

在前两年因为同学们对特稿不是特别了解,所以王冲会开设课程讲什么是特稿,特稿怎么发展过来的,也会请外面的老师来。但是这届他把它恢复成真正意义上的特稿工作坊,就是大家带着一个任务一起做这件事,而不是老师讲,更强调互动。所以今年从一开始就不是老师来讲课,而是大家先报选题,更多的是王冲和同学们之间不断对话,帮他们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建议,具体到什么地方不懂的时候再来讲。包括请来的记者也不是以往的讲,而是帮助大家解决这段时间的问题,模式完全转变了。

特稿大赛的评审有两个阶段:先是进行初选,由学院王冲老师、贺新颖老师和京华时报的编辑在所有的稿件中筛选,到最后阶段就由学院的其他老师和林衍负责评判,决出一二三等奖,做到业界学界结合。具体的规则就是特稿的评定规则,从选题、采访和写作这三个角度来衡量。

在这三届特稿大赛中留给王冲印象深刻的特稿有很多,其中最深是2013年俎燚楠、胡远蓉和黄皓同学采访临终关怀医院的老人。他说:“成稿虽然有一些瑕疵,但在这个年龄段能写出这样的特稿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今年我把俎燚楠同学请到特稿工作坊让他和同学们分享一下采访经历,他的整个采访过程是很困难的,因为医院不接受个人采访,他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老人们,最后获得认可对两位很有故事的老人进行采访。”

王冲坦言同学们现在在写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采写过程中缺乏两方面:一是在选题时大家的阅历造成的,选题的深度不够,往往不能从社会的层面看问题。还有就是后期写作,他一直不是特别满意,即使是获奖的特稿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王冲认为虽然同学们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比赛中大家的成长与提高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家从最初的选题,到中期的采访,再到后期的写作过程中都在向一名专业的记者靠拢。以往同学们会觉得缺乏实践或是学来的知识不知道怎么用,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同学们并不一定非要在媒体实习,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机会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的。


本文标签:
上一篇: 王雪洁:远方一定有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