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辉煌都属于过去”
在这个有些闷热的下午,在一间很普通的会议室里,徐老师很坚定地说出了这句话。
在很多学生的印象里,徐老师是个从中国传媒大学读完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公费出国学成归来的老师;是个总是在课堂上摆出疑惑表情问道你们学这个专业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博学老师;是一个幽默、肢体语言丰富还带着一点骄傲的老师。的确,像众人所猜想的那样,她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她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基本上算是还可以,不说第一第二,至少不会掉到第三以下。”不仅仅以是学校,还是地区的文科状元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为了自己的梦想拒掉了北京大学;似乎顺理成章就应该这样优秀下去。但是在她理应最辉煌的时候却也迎来了在她看来所谓人生的最低谷。“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上课也不经常去听。因为自己高中英语学得很好,本科专业是学外语的,我不需要太花力气,他说的那些英语的东西我能很好地就掌握了,大一一进去那段时间尤其是大一上和大一下的上半阶段,几乎不去上课,老师都不知道有我这个人,但是我考试的成绩又让老师觉得无话可说。不上课的时候在宿舍睡觉,看闲书、看美剧、英剧,所谓的闲书就是一些外国文学小说之类的”然后她总结道,“所有状态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很牛”。紧接着到了大一下半学期的下半段,她发现自己不行了,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她解释道:“第一是成绩赶不上去,有一些脱节了;第二因为自己很牛,所以同学会慢慢疏远你,整个状态感觉不对,觉得自己是否选错了学校,选错了专业,偏离了当初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个对我打击特别大的是当时我的兄长从央视辞职去国外读全奖的博士。当时兄长走的时候跟我说你要想清楚自己将来要干嘛。如果你还是以现在这个状态走下去的话,你必定夭折。他说我现在就要出国了,我可能回来可能不回来,可能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了,如果你将来走不好,我不会给你任何帮助,我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里送炭。他已经预料到如果我还是一个那个状态走下去将会很悲惨的命运,会有一个很挫折的人生。就在那个时候,我就突然感觉惊醒,所有的辉煌都是属于过去,你要面临的是你现在你将来的打算,哪怕你以前再牛,谁都有过去,再怎么样,你都要踏踏实实的做好现下的工作。”回到正轨之后,徐老师也有跟每一位大学生一样的实习经历,也去工作过一段时间。
“既然我没有权利说真话,但是我可以拒绝说谎话”
对于我们这一代学生来说,所读的专业一大部分都是由父母替我们决定的,我们对大学的概念似乎就是自由的天堂,专业嘛选热门的有前途的就好。所以我很好奇徐轶英老师究竟是为什么选择新闻传播这个专业的呢。她歪着头想了想说:“小的时候就对这个专业充满了好奇,为什么呢,因为我的亲哥哥,他比我大八岁,刚好我读高中的时候,他已经在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做制片人。所以受他的影响,我对新闻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是受亲人的影响。第二个受影响是来自学校。那个时候上高中每天中午有一个必看的节目。上高中的时候上课特别紧,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看电视,唯独在中午上课的时间能看到的是《午间新闻》,十二点整点播出的新闻。然后觉得主持人特别帅,现在可能还在,叫郎永淳。那个时候郎永淳特别有磁性的声音加上他的解说,于是产生个人的崇拜已经对这个行业事业的崇拜。再加上兄长在这方面带回来很多这个行业很多新鲜新奇的事情和好玩儿的东西,包括理论、思想。因为由于他们是他们会天天接触这种最前沿的东西,每天都会采访不同的人,脑子就像头脑风暴一样,接触到好多好多新奇的东西,在课本里找不到的东西,那个时候对新闻传播这个行业首先是对专业充满了好奇,然后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正是这两个原因促使她走进了传媒大学。当我想问她为什么在研究生读完后有选择出国的时候,她解释道她并没有马上出国,而是工作了一段时间,正是这段工作的经历促使她重回学校。在新华社她担任过一年国际新闻编辑,也做过不到一年的出镜记者。另一方面她也看到了业界一种不是很好的新闻状态,这种状态脱离了我当时这种崇高感觉的目标和这种想法,跟她当时的理想说大一点伸张正义,维持公平,保持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不太一样。“既然我没有权利说真话,但是我可以拒绝说谎话”这是她当时辞职的时候对主编说的一句话。“所以我就拒绝再继续做下去,于是重新回到高校去学习。第一是觉得自己知识面还不够广,需要充电;第二是跟自己当初想进这个行业的理想脱节了,完全不一样。”而这也奠定了徐老师最后选择老师这个职业的基础。
“老师,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因为我的母亲就是老师。然后小时有一个习惯会把小我几岁的弟弟妹妹叫过来,把我昨天刚刚学课文或者知识点在家里竖一块小黑板交给他们。小时候还是挺喜欢当老师的这种感觉的。教师这个职业说实话如果不进入新闻这个行业的话第二职业就会选教师。从小对老师这个职业还是挺认可挺崇拜的。”她还说选择当老师而不回到业界还有一个原因是可以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说谎话,要多说真话。而选择到首经贸来当老师是看重首经贸咱们学院刚刚成立,她来的时候是第一年刚成立;第二是学院正在起步,教师和发展都在一个起步阶段,可以给自己一个从头发挥的一个平台跟余地。
不同纯理论的讲学,新媒体运营这种理论加实践的的课程似乎更适合徐老师。“选择这样的课程是不是也跟自己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我这样问道。她的回答像国外人的回答一样,有逻辑有顺序。歪头似乎是她的习惯动作,就这样歪着头她仔细想了一下说:“第一学术观点不一样。个人觉得自己跟一般的学术思维方式或者观点不一样,传统的学者他们会从理论会再回到理论,进行理论式的一种研究。我更喜欢个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咱们新闻传播业,如果你脱离了业界,你的理论就是架空的,相当于自圆其说,在那儿制造一个理论体系的框架,能否被实践检验就是一个问号。需要大量实践支撑下的理论才是真正能被检验的理论。第二跟自己性格有关,自己还是喜欢外向交流的活动,所以从事的业界活动会比较多。包括在教课的过程中也是没有断过的。跟业界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不管是从传统新闻的媒体还跟一些新媒体企业也保持很密切的联系。第三是跟自己从业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教训有关。这种经历告诉我我不能把自己原来业界的能力给丢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仅适用于工作中,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非常的重要。
“人生需要碰壁”
作为一个比我们年长的姐姐,作为一个教我们的老师,心里总有一些话是想掏心掏肺告诉我们的。她非常寄希望于自己的学生,中国有句老话,“护犊子”可能形容她的想法更加贴切。她希望我们都可以成功,而且是真真正正的成功,是脚踏实地的成功。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工作。“切不可好高骛远,切不可挑三拣四,切不可眼高手低。”她一连说了三个排比,强调了不能再强调,希望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要记住的。另外她也说如果是在家庭有优越惯了这个孩子出来,更会有这个毛病,因为我自己就是从这样子的孩子转变过来的。所以才会在大一的时候感觉自己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本来应该是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因为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什么都了不起,自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其实师长在很真心很诚心的告诉你你确实走歪了,你确实存在一定眼高手低的毛病,你确实还是太嫩了,其实他是在爱护你。
还有一个经验她也要告诉我们,“人必须要自己碰壁才会真正长记性。”她一字一句的说道。“所以我不会拦着学生说你别去碰壁,我不会揪着你,我看到你的毛病,一次两次三次你不予理睬,我不胡拦着你,我会让你自己去碰壁,等你碰完壁以后,哪一天你回来,突然你会想原来徐老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确实是说对了。那个时候才能真正的明白。所以我会提醒,但是我不会阻拦。碰壁也是个人的权利。因为年轻人都是这样,只有你自己碰壁,才会知道下面的路怎么走,但是话又说回来,有些碰壁的代价会很大,终身起不来,我希望不要遇到这样的代价。还是能够起来的。这是我可能给予的告诫。这在于你是否能真真正正踏实下来做每一件小事,要有一个厚的积淀,就好比一棵小草一个扎实的根往土里扎,风吹的在大这根小草都不会倒。千万不要做一朵貌似外边开的漂亮的花,但是没有根,风一吹花瓣全落了,假象。这是我个人的人生经验想告诉大家的。”其实写到这里相信很多人的心里也跟我一样产生了共鸣,在成长的路上会有人给你告诫给你善意的提醒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同时我也相信我们这一代学生也一定会走出自己应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