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骆驼视点» 新闻评论

琳达视点之没那么简单

作者:王琳达   来源:原创 日期:2013-04-24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马加爵杀害室友;清华、复旦室友投毒杀害室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命案。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惹谁都不要惹舍友!真心感谢我曾经所有的舍友们,谢谢你们的不杀之恩”—摘自微博

上面这段很多网友转发过虽然多少带有调侃的意味,但是也是因为复旦投毒案的发生,一些新帐旧账就都被网民以及媒体挖了出来,列在一起刺激着很多还在上大学或者即将上大学的人。

一边是数年前清华铊中毒致残的女大学生如今生活窘困,另一边则是复旦被疑似舍友投毒致死的男大学生,最关键的是这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级的学府,所以才格外的吸引人的眼球,而且19年前清华投毒案的热度反而有超过复旦投毒案的势头,因为犯罪嫌疑人依旧没有找到,以及围绕被投毒的女大学生舍友嫌疑的争论,即使网上有了所谓的这个舍友的辩解,也没能降低人们对案子的关注度,人们依旧还在议论着这个“唯一”的犯罪嫌疑人背后有靠山等等,甚至靠山的身份都写的很清楚,从另一个侧面其实也能看出部分网民对于权贵的不满,这就像温州24岁女副镇长,她十八岁就大学毕业的履历更让网民们质疑,人们的关注点似乎也在发生偏离。而复旦投毒案虽然锁定了所谓犯罪嫌疑人,但是随之而来犯罪嫌疑人家属的言论又让人觉得也许即使是舍友也不一定就是他投的毒,而各路“福尔摩斯”们长长的分析帖子更让人不知道应该相信谁,复旦大学的一些学生也通过微博表示出了对于学校的不满,认为学校存在欺骗以及对于实验室药物看管不严的问题等等,复旦大学自己的官方媒体在此事上所作的评价也很少。

除了对于受害者的同情外,这些大学所发生的恶性事件所反映出的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第一警方的破案速度,拖得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影响就越糟,在排除自杀自残的可能性后再寻找线索,当让也不要找一个替罪羊敷衍了事,毕竟如果今后校园案件总抓不到凶手对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似乎大学校园的案子最后找到凶手的总是不多,与清华铊中毒发生时间差不多的南京大学“1·19”碎尸案 凶手也依旧没有绳之以法。第二就是大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复旦大学学生的一些质疑还是合理的,在连续两次学生化学药物中毒后,其它大学是否应该加强实验室剧毒药品的管控呢?让学生没有机会随意将这些药品拿出实验室,即使有些人只是为了实验,但是依旧排出不了会有人去拿别人做实验。当然,这也与大学生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关,研究生,博士生的知识量不一定就代表着这个人其它方面同他所掌握的与其知识是成正比的,几年前的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熊是为了测试熊的嗅觉是否敏锐,这个理由似乎听着很可笑,但是这就是动机。学校在将没有任何情感温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是否还应该将更深层次的事物教给学生?所以说,这些大学恶性事件并没有将凶手绳之以法或者与舍友和睦相处那么简单,在围观愤怒调侃后,我们也许更应该去找到这些行为背后的答案。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