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骆驼视点

“最强大脑”引发的思考

作者:刘谊珊   来源:原创 日期:2014-04-03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众口相传的英雄史诗中,从来不乏天才的身影。但在2014年伊始,江苏卫视的脑力竞技真人秀却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形式,成功地令亿万观众发出惊叹:原来“天才”可能就活在我们身边。“见证中国爱因斯坦的诞生”,由此成为众多人在周五晚上22点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重要理由。

   3月28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一季完结。有的人仍然沉浸在对“高智商”人群的崇拜中,也有的人开始思考,“最强大脑”的意义在哪,其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教授迪恩?基斯?赛蒙顿认为,当今社会存在两种对天才的定义。确认天才最传统的方式是看其是否创造出超越时代、开启未来的伟大作品,比如牛顿、莫扎特、爱因斯坦等。而在20世纪初心理学智力测试出现后,天才逐渐变成了对那些拥有超高智商或脑力技能的人的称呼。在赛蒙顿看来,人类社会已经不太可能再次产生第一类天才,而第二类天才——“最强大脑”中大多数成功挑战者所属范畴——的层出迭现,却未必会对时代大潮产生过大的影响。

   “最强大脑”的说法固然吸引眼球,但显然违背了认知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人脑并非一个机器或一台计算机,无法用固定的标准衡量其功能的强劲。正如迄今为止播出的节目所呈现的,不存在一个毫无争议的“最强大脑”,而是各路高手各呈其能,从而也产生了关于结果公平与否的种种争议。

   周玮是“最强大脑”最受瞩目的选手之一,他的天赋和缺陷矛盾地并存着。原以为节目播出后的巨大反响会令周家的新年过得欢欣鼓舞,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周玮的妈妈周润莲在说起周玮成名时,口气一点也不快乐:“让别人知道他会算数有什么用,我们唯一希望的是我和他爹死了之后他还能活。”“最后只会让更多人知道他有病,其他什么都没变。”周玮的家人讨厌外界对他一阵风式的关注,消费过后只是徒增嘲笑罢了,但他们又在众人对这种天赋的认可中,似乎看到了周玮客服缺陷,甚至超越常人的可能性。

   与周玮的先天性因素不同,无论是挑战魔方墙的郑才千,还是“记忆达人”吴天胜和胡小玲,记忆于他们而言,都属于后天训练获得的一项技能。他们以此获得自信、职业和关注。

   吴天胜在广东茂名学院读大二时,自我进行了一段记忆法的训练。之后参加过各种世界级大型记忆比赛。他已经可以两天倒背四级词汇,四天倒背孙子兵法。如今他很少再参加比赛,却经常上一些电视节目。

   郑才千则是在江苏卫视做过一次测智力维度的测试显示各方面能力都很均衡之后才开始训练魔方墙的,虽然这是曾经记条形码、二维码的他并没有接触过的项目。

   毕业之后郑才千成为一名记忆培训老师,在一些培训班带过课,后又因为频繁参加电视节目离开。现在他会接一些讲座和单独辅导的工作。郑才千一直希望自己更聪明,为此他尽职地保护着自己的大脑,努力训练自己的记忆力。

   而从小就活在“成绩不好、不漂亮”阴影中的胡小玲承认,最初参加记忆协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有个方法能帮助提高学习能力,“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毕业后的胡小玲进入记忆学习的教育机构工作,因为行业局限性,工作变动很大。胡小玲的父母希望她回老家当个老师,过安稳日子。但倔强的胡小玲并不甘心回到小地方,她想取得成功,有着强烈的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

   3月14日晚,12岁的选手李云龙与同龄意大利少年安德烈的对阵是最有戏剧性的。节目中,李云龙以为自己已经失败、不禁失声痛哭的场景,让观众觉得他过于在乎输赢、压力太大。虽然李云龙最后赢得了比赛,但现场李永波、陶子等几位评委都认为,这样的胜利不可取。李永波在节目中就表示:“安德烈说过他可以有周末,可以有半天的时间去享受足球,而李云龙没有。他们两个人都完成了挑战,只是李云龙用的时间稍微短了一点,可是他失去了自己童年很多快乐的时间,我觉得这样的胜利未必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陶晶莹则更为直接,她在节目中就告诫李云龙:“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身心均衡的健康,所以李云龙你要多多交朋友,健康地活下去。”

   这就是现在中国的教育,教育体制决定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决定着中国的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李云龙反映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他是应试教育的产品也是牺牲品,他没有童年的快乐,没有人生的目标,他更没有强大的心脏,他承受不了挫折,在失败面前他太脆弱了,他如何能够适应社会,如何能够生存。中国以“应试”为中心,以“成绩”为标杆的教育何时才能真正变成“素质教育”,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在快乐中成长,让“畸形”教育回归本质吧。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