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金驼资讯» 实习招聘» 实习贴士

《对新闻实习的几点思考》——《湖北日报》经济部?陈永和(1)

作者:姜雨薇   来源:原创 日期:2014-04-24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触之多,感受深。作为一名老记者,笔者先后带过30多名大专院校新闻实习生,因而思考了一些与新闻实习相关的问题。现将一孔之见和盘托出,是为浅探。
新闻实习,对将要走上新闻岗位或与新闻相近的文秘等岗位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一年接受的新闻实习生就有700多人。
今日幼稚的新闻实习生,不少会成为未来的栋梁。笔者并无大的建树,但很欣慰的是所带的实习生成才的却不少,有的当上了媒体负责人,有的写出了获大奖的作品,有的成了媒体骨干。从湖北日报走出的实习生,就有不少人成为新闻界名流。被誉为“当今中国新闻传播学权威”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二十多年前就曾是湖北日报的实习生,跟随老师采访过三峡工程。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当代中国名记者詹国枢,也是从湖北日报实习而开始其新闻生涯的。

一、实习生有三大优点,亦存在三个不足

据笔者观察,新闻实习生有三大突出优点:

第一,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以及新闻学等等,都受过较系统的大学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同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相比,“新生学富胜先辈”,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虚心好学,求知欲旺盛。十有八东篱把酒黄昏后九的实习生,从他们走进报社和指导老师见面开始,就让人感到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他们眼中,可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未知的、需要学习的。笔者带的实习生,几乎每个人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学问学问,首先就是要“问”,“问”明白了才有“学”,进而掌握真本领。

第三,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利用宝贵的实习机会多向老师学习。有位实习生说,他们的普遍心理是“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到媒体实习就不怕丢丑。写得再幼稚也要写,总要过这一关的。好比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跌跌撞撞、歪歪扭扭是在所难免的。笔者以为,实习生的这种心态是对的,比较有利于他们学到东西。
但新闻实习生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第一,免开尊口的多,主动思考的少。大多数实习生跟随记者采访时,依赖性较强,往往一言不发,很少主动提问,总是记者唱“独角戏”。记者问什么实习生记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
当然,因为实习生很少或根本没有作过采访,主要由记者提问是情理之中的。但总是“三缄其口,羞于启齿”,不主动思考不敢发问,有点怯场,这并不好。其实虚心学习与主动思考是不矛盾的。这里需要克服一种思想障碍:我冒冒失失提问会不会出洋相?会不会让老师觉得我喧宾夺主?这些顾虑是大可不必的。一般而言,记者希望实习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喜欢实习生提问。这不会打乱记者的采访思路,甚至会弥补记者思考之不足。即使实习生提问跑了题也没关系,记者会巧妙地将话题拉回,不影响采访。而较精明的实习生,也正好从中领悟到书本上没有的采访技艺。

第二,写作空泛概念多,有用信息少。笔者有个习惯,带实习生采访完毕后,一般不讲应怎么写或不该怎么写,而是要求他独自写作,然后与笔者写的稿子对比,从中揣摸如何提炼主题、如何使用素材、如何写出成品报道。这一来,其习作就暴露出一个通病:采访本上丰富多彩的信息没有成为稿件的主角,而空泛概念和一般性的陈述较多,具体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少。这与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忌空喜实”是相佐的。
有个实习生写了一篇《湖北省“订单农业”方兴未艾》的习作。800字的消息,有500字讲的是“订单农业”的重要性,成了一篇阐述“正确废话”的短论;而全省70多个县市、几千个乡镇 “订单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3000余万农民一年增收30多亿元等实实在在的成果以及典型事例,是一笔带过,可谓本末倒置了。
笔者认为,用数据、用人物、用语言、用事情、用变化……诸多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写稿,当是实习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三,漂亮辞藻多,生动事实少。实习生写报道的另一个通病是爱用漂亮辞藻,缺少生动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不是词藻的堆积。一篇新闻,可以没有一个形容词,但绝不可以没有事实。1984年我国第一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新华社记者高殿民写的《许海峰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就是这样的中国新闻名篇。这篇消息只有328个字,通篇说的是事实,没有一形容词,也没有抒情。也许正因为此,这篇新闻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特等奖。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