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金驼资讯» 实习招聘» 实习贴士

《对新闻实习的几点思考》——《湖北日报》经济部?陈永和(2)

作者:姜雨薇   来源:原创 日期:2014-04-24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二、解决四个问题,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期一般一二个月,长的也不过半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实习质量呢?笔者以为,重在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要制定明确的实习计划,不可心中无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是不可取的。笔者所带的实习生中,几乎没有人做过实习计划。这也与实习生所在的学校和老师有关。

所谓实习计划,就是实习生根据实习期的长短和个人实际,事先大致确定实习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笔者以为,可包括以下几点:

(1)是主攻消息还是通讯;
(2)在老师指导下采写新闻篇数;
(3)独立发现独立写作的报道篇数及合格品率;
(4)通讯采访与写作达到的程度;
(5)写作言帘卷西风论篇数,小言帘卷西风论和中型专栏言帘卷西风论比例;
(6)是否就某个话题写出新闻策划书,等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实习也是这样,有无实习计划,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第二,掌握采访基本功。 “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界公认的经验之谈。这里重点说说面对面采访,须做到五会:

(1)要会记。就是把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人物、事情、言帘卷西风论、结果等,或详细或简明但准确地记录下来。不是所言必录而是有用则录、重点必录、精彩必录。

(2)要会想。就是在一问一答中触发、联想到新的亮点和内容,再延伸采访,扩大视野。

(3)要会问。就是根据不同采访对象、不同性格、不同采访环境,采取交谈式的、求教式的、诱导式的、互动式的、乃至挤牙膏式的等多种方法,使被采访对象乐意介绍你所感兴趣的问题。

(4)要会抓重点。就是在采访中随时提炼、捕捉住重要的内容,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并在采访本上用自己明白的符号加以提示。

(5)要会积累。采访中的某些素材,不一定即采即用,很可能今后派上用场,是为储备,不要轻易舍弃。

(6)面谈完毕,还要尽可能索取文字、图片资料,如总结、汇报、经验介绍等。这很重要,不仅能弥补口述之不足,发现新的素材,而且还因为文字资料更严谨,能规避报道出现差错。

当然,还有些采访需到田间、工厂、实验室等现场,用眼看、手摸、鼻闻、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遇到这类观察性的采访,实习生尤其需要珍惜,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因为一些突发性新闻,如矿难、火灾等,起初往往没人会接受采访,主要靠记者对现场的观察来完成。

第三,重在发现和捕捉新闻。新闻有两类,一是发生的新闻,二是发现的新闻。前者很明确,多为一件或多件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如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武汉过江隧道开工等,勿需你费尽心机去寻找,报道好就行了。后者则不然,多为非单一的、跨时空跨区域的、甚至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这是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发掘能力才能报道的新闻。

怎样才能发现和捕捉新闻呢?这是个大题目,此处只勾勒几根线条:一是从观察中发现新闻;二是从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发现新闻;三是从解剖表象中发现新闻;四是从多佳节又重阳维思考中发现新闻,等等。此处举一个例子。

去年6月,笔者带2名实习生到老河口市采访少数企业私自开采地下水引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采访中,一位实习生就比较善于观察。她看到该市自来水公司会议室墙壁上,贴着一张封闭违规地下水井的进度表。违规大户就这样被我们抓住了。6篇追踪报道一气呵成,引起省市政府高度关注,威胁该市公共安全的违规地下水井终于关闭。

第四,关键是多写多练。实习生采访新闻,发现新闻,只完成了新闻报道的前两道工序,而第三道工序是写作新闻。这好比厨师,鸡鸭鱼肉姜葱蒜、油盐酱醋柴都备齐了,还要会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有不少实习生怕动键盘写稿,担心自己写的稿子老师不满意,因而指望老师写,沾老师的光。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老师不会因为实习生写的稿子幼稚、不成熟而不高兴,相反会细心地指出稿件的长处和不足,帮助实习生从中体会应怎么写、重点抓什么,等等。有位游泳教练说:“下一次水,胜上十堂课”。写作亦然,自写一稿胜看十篇。动手与不动手完全是两码事。

笔者要求实习生一般须做到:有采有写,就是有采访就有写作;有会即写,就是出席了政府或部门会议当立即写出报道;与师同写,就是同老师一起完成采访后,老师写实习生也写;自采必写,则是说实习生独自采访后,更必须写出报道。笔者所带的实习生,不少人独立写出过“成品”消息、通讯和言帘卷西风论。

这里要明确一点,实习生写出报道,能用更好,不能刊播也没关系。练习如扶犁,春播秋收,瓜熟蒂落也。多写多练,各种体裁都大胆尝试,实习生才能使用十八般武器。

三、学校媒体共同努力,创造良好实习条件

新闻实习涉及三个主体:学校、媒体、学生。只有三个主体协调运作,实习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但笔者感到,目前实习中尚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学校重视不够。往往给实习生出具一份实习证明就完了,至于实习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要求,与实习生所在媒体如何沟通等,考虑很少,多数是任实习生自行其是,没有建立“实习的投入产出比考核机制”。

二是媒体怕麻烦怕添乱。因为实习生应接不暇,媒体会产生“实习生是包袱”的想法,所以对实习生一般也是安排下去就不管了。而带实习生的老师,各自都有采访任务,也难免有顾及不到实习生的时候。

三是实习生单独进行采访时,有的被采访对象不像接待记者那样热情,有的比较冷淡,甚至还有不接受采访的。这对实习生心理是一种考验。

据此,笔者认为,首先是学校应为实习生创造以下有利条件:

第一,帮助他们制定较为可行的实习计划。

第二,学校可与媒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明确媒体、学校、实习生各自的责任、义务、权利等。据悉,武汉已有大学与湖北媒体在尝试这种方式。这样做,媒体就不会有“包袱感”,学校会有“责任感”,实习生也会有“归属感”。

第三,媒体要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的发稿通道。即,媒体在确保刊播质量的前提下,对实习生写的稿件给予适当倾斜,能采用的尽量采用,以鼓励、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

第四,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帮助实习生做好实习总结。目前实习完毕,指导老师为实习生写出评语就算结束。其实,学校和指导老师还要帮助实习生认真搞好实习总结,写出有深度的实习报告,并召开实习心得交流会,让较优秀的实习生汇报实习体会和成果,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