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历史的“小人物”
文化与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一班 32012060002 钱楠楠
[内容摘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好像是谁也无法决定的。即使是秦始皇、刘邦等鼎鼎大名的里程碑式人物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殊不知,除了这些名人之外,许多小人物也可能阴差阳错地做了什么,从而影响了庞大历史的发展、甚至是扭转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小人物影响改变历史进程
建功立世,必靠于人。哪个王朝也不是仅凭一人之力创造起来的。君要开明,臣要贤德。这样的两种人在一起合作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且看那项羽和刘邦。项羽武功高强、平易近人,又有范增这样的谋士忠心追随,“楚霸王”的称谓叫得毫不夸张。然而这么一位英才最终竟输给了“无得无能”的刘邦,原因何在呢?项羽的嫉妒心理太重,打了胜仗也对猛将功臣少有嘉奖,不像刘邦豪封爽送,笼络到了人心。此外,刘邦懂得留住贤才。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小人物——韩信。他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虽也称得上有名但与项羽刘邦这样青史留名的大英雄一比就只得甘作“小人物”。这韩信年少时性格放纵不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常常得去村民家蹭饭,还不如平头百姓。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军事上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过人之处,只不过混的太惨得不到了解与关注。他先后投奔过项梁与项羽,但都被草草打发,直到投奔刘邦后被萧何看重,在萧的帮忙下一步步成为刘邦心腹,助刘邦打出大汉天下。通过韩信的这个经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项羽错过这么一个“小人物”之后的尴尬处境。因此我想说,今天的小人物可能是明天改写历史的大人物,只有预见到小人物的无限潜力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有的小人物,并不像韩信那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只是做了小人物能做到的,却无意之间坏了大人物的大事。战国时期,中山国国君用羊羹宴请众臣。本来国君是一番好意,谁想到羊汤不够分,到司马子期的宴前正好盛尽了。其实宴会的座位、羊汤的量和器皿的容积,这些因素根本不好控制,出现这种情况在所难免。但司马子期这位小人物又实在敏感,他以为国君这是有意出他洋相,让他在众人面前丢脸。一怒之下,司马子期跑掉楚国去了,游说他们灭掉中山国!根据司马提供的详实数据资料,楚国这一仗打的可谓是知己知彼,哪还有不胜的道理?中山国的国君出逃时才得知一切只源于那碗没喝上的羊汤,史料记载[1]国君当时说恨不得把自己的肉炖给司马子期吃。可见,以司马子期为代表的朝廷中的小人物,身边充斥着勾心斗角的氛围,精神压力非常大,感到孤独和愤懑,容易做出偏激的事情,甚至影响到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
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打了一场著名的“官渡之战”。本来袁绍可以稳赢这场战争的,因为曹军粮草告急,军心也开始动荡。但小人物许攸却改变了战事的发展方向。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忠心耿耿出谋划策。怎奈袁绍总是毫不留情地否认他,又恰逢一封信寄给袁绍,心中举报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这下袁绍更是恼于这个碍手碍脚的谋士,一气之下将许攸大骂了一顿。许攸终于忍受不了他的侮辱,又因与曹操是旧时相识,便一心投奔曹营了。本来曹军粮草只够一个月了,但许攸一去,与曹操谋算好后便去一把火烧光了袁军的粮仓,这下袁军成了必败之兵,最终溃不成器败逃而归。袁绍知晓事情原委后被气得吐血,不久便郁郁而终。可见这小人物但凡掌握了些关键信息,也是不可轻举妄动的。
前面几个例子中的“小人物”,再小也是文臣武将,是有些影响力的人物。若是嫌这个小人物不够小,那好,牛贩子总够小了吧。小小的牛贩子也能凭借一己之力机智救国。在公元628年,秦穆公自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打算不远万里偷袭郑国。出发后,在第二年二月仍走在征战路上的时候,忽然被一自称郑国使臣的人拦住了去路。该“使臣”声称,“我是弦高,我们国君听说将军们要来郑国,特派我送来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慰劳将士们以表心意。”秦穆公一想,我们的偷袭路上迎来了对方使臣,看来人家郑国一定早有消息准备完毕等我们入套了啊。于是对“弦高”表明并未想去郑国,您何必费心呢。便率军回国了。其实这所谓的使臣弦高只不过是一个牛贩子,在做买卖的途中偶遇杀气腾腾的秦军并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向郑国报告再等朝中回信必然是来不及了,便急中生智装作使臣去探望秦军,一边还派人回国禀报。郑国国君一看驻守在国内的秦军果然是磨刀喂马摆起了开战的架势,便直接对秦军下了驱逐令。由于小人物弦高的个人智慧,拯救了整个国家,实在是令人不禁佩服起他的胆识和谋略。
对待小人物要慎重,你轻视他们,也许他们会推你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你一失足成千古恨;你尊重他们,也许他们就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举了那么多例子,我们看到了小人物身边的故事,小人物惹的祸,小人物成的事。我们还看到了历史,不仅是随着英豪们指引的方向前行,而且会在不经意间,被小人物们引向偏歧。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小人物”,也有可能影响大历史。
注释[1] 资料来自《话说中国》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参考书目 《话说中国》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3版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