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国庆,从1999年首个国庆“黄金周”开始,集中休假的假日制度渐渐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十余年过去,集中休假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如火车票一票难求、高速公路堵成停车场、景区游客爆棚等“假期乱象”也集中凸显。华山万人滞留引发骚乱、西湖见人不见桥、鼓浪屿快被游客“踏平”、九寨沟超负荷运转交通瘫痪……提起国庆“黄金周”,“拥挤”似乎已成为国人对这个为唤起国人爱国意识而设立的节日另类的集体记忆。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该如何休假?
花钱买罪受?游客景区“两败俱伤”
一些游客抱怨,黄金周期间出游,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旅游本是为了放松心情,但面对游客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张床、游客多得看不到地面的情形,出游已然成为一段“花钱买罪受”的不堪回忆。但其实,“受伤”的并不只有游客。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景区为了吸引客源,追求市场,不惜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和历史风貌,大兴土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甚至对整个生态大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扎堆出游无奈多:失范行为折射游客复杂心理
有媒体认为,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富裕,使得“有钱意味着可以摆平很多事情”成为许多人的潜意识。出门在外鼓胀的钱包生成了一种复杂的优越感。拥挤恶劣的出游体验也加剧了游客焦躁情绪,使一些平日并不会做出的失范行为在旅途中出现。
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固然与游客本身素质有关系,但也有专家认为旅游文明是个系统工程,不应单纯归责于游客。专家表示,国内一些旅游景点实际供给能力并不是很大,但不愿放弃节假日的超额收入,纷纷“超量”接待游客,当游览出现问题时又缺乏相应的疏导预案。
期待制度杠杆让“悠闲”假期回归
由于供需缺口太大,单纯依靠增加交通、旅游、商业和服务资源的投放量来解决问题并不现实,一味增加资源投放量以满足黄金周的需求,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正因如此,大家都意识到“错峰出游”的重要性。虽然中国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进入第7个年头,但休假权“旱涝不均”、欲维权“难以启齿”、职工“忍气吞声”、企业“故作不知”的情况仍然普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旅游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意义似乎只在于有一张“到此一游”的知名景点的留影。人们总是期待最少的时间追求最高的效率景点。过分注重结果却忽视了游玩的过程,出游本是一件浪漫的事,但现实中人们不得不用经营的心态来算计得失,计较性价,难免多了些务实,少了些情趣。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的理念,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在制度保障下让民众有选择空间,同时培育良好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或许才是使景区和游客双方都“松绑”的治本之方。
也许当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自主选择“悠闲”地度一个假期时,不焦躁不浮夸的心态自然会多一些。享受自然分享快乐,感受世界的美好,只关乎心灵,与金钱和时间无关。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