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特稿

完善实践基地体系打造首经贸人才培养品牌——访郭媛媛、徐轶瑛老师

作者:杨宏伟   来源:原创 日期:2014-04-24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2005年5月进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郭媛媛,现在是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我是2011年4月被聘为副院长的。”她回忆道。“自从进入文传学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想首经贸传播系需要培养的是不同于北大、复旦的学生,其中,需要在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上下功夫,于是,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

2014年文化与传播学院正式签约16家合作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包括宣亚国际传播集团、湖南广电集团等。

九年前,新学院还没有成立,老学院更注重理论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一直在摸索、建设之中。郭媛媛当系主任时,结合学校的定位,她坚定地认为应该注重培养传播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她认为,我们得课程教学体系如果还是注重更多的理论教学和灌输的话,学生到最后可能将不具备具体的专项实践能力。“现在90%多的中学生毕业后都能上大学,我们需要让本科生有‘先生存、再发展’的理念”,她说,“社会肯定没有资本来供养这么高比例的精英人才”。到新学院建立后,建立实习基地的想法越加成熟,但对于从南方来到北京刚六年的她来说,没有广泛、强大的人脉关系,虽然曾经在出版社工作过数年,但出版社与传播学专业所要的全媒体状态还是不同的,“太单薄了”,她说。所以,建立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色的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匹配、相适应的实习基地体系,一开始收效甚微。

“一定要把实习基地建起来,如果不建,就不能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无法提升”,郭媛媛如是说。虽然实习基地建设受阻,但这个信念促使她一直在寻找机会。此时,徐轶瑛、王冲等新一批年轻教师的到来,不仅给学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实习基地的建设有了新发展。“这些孩子能量很大呀”,通过这些年轻教师们提供给学院的人脉资源,以及他们不计得失投注到工作中的热情,校外实践基地体系建设,终于在2013年有了很大突破。

徐轶瑛于2012年9月来首经贸任职,进院后不久,她就加入到学院实践基地建设队伍中去。“我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就是把文传学院打造成为北京市的传媒大学。”她笑着说。“咱们学校只能算是北京市好一些的学校,跟教育部的重点院校还是有差距的,文传又非首经贸的强势学院。2012年刚刚建院一周年,要想让刚成立的学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响名号,让文传学院的第一波毕业生找到好的工作和出路,在业界立足,为将来整个文传学院的成长铺路,就要建立实习基地。”这就是她最开始建立实习基地的想法。

“成功永远是不可复制的”,徐轶英接着说,“我们只能基于首经贸文传学院的特点,来发展实习基地,避开同质化竞争,扬长避短。”

把首经贸的文传学院推向学界、业界、政界,是老师们共同的想法。校外实践基地的前景很被看好,但学生对待此事的不积极态度让老师们有些担忧。

当被问到学生在实践基地的表现时,郭媛媛说,“学生的实习热情小。”究其原因,她分析道:第一,咱们学校北京孩子太多,外地再优质的实习基地都吸引不了北京的孩子;第二,我们的学生选择比较多元,有的考研,有的出国,所以对实习基地的热情千差万别;还有,孩子们没认识到实习基地对他的重要性;最后一点,进了实习基地后,没认识到实习基地对他将来的成长会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在实习期间,学生们的认真程度不一。”虽然学生们的表现让她有些失落,但这并不影响她坚持完善实习基地体系的决心。“比如,湖南广电业界有号召力的品牌,不管北京孩子喜不喜欢,对于外地孩子来说,还是挺好的。”

文传学院广告系比传播系建立和建设实践基地时间早得多,这也给新建的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经验。如何选择实习基地时,郭媛媛认为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共同培养人才的愿望;拥有一定的硬件、软件实力,尽量是全媒体公司,以让学生在实习时能得到充分训练。对于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所以文传学院实习基地也将分为几类进行分类建设。每年暑假前,已签约的实习基地招聘信息都会挂到文传学院网站上,方便学生的选择。

“虽不能与211、985学校的传播学专业相比,但我校传播系必须在省级专业院校中名列前茅。”这是她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2015年1月,我校已经主动请求承办全国传播学年会,“目的是要提升我院传播学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渐进性地进入整个学界的视野。”她语气中带着骄傲和自信。打开学界影响力和业界影响力,这两个动力促使了传播系的老师们在为实习基地的完善建设孜孜以求。“因为北京的孩子多,如何与北京电视台以及其它北京的大媒体、国内外知名传媒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是下一步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重点。”

老师们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努力着!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