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网络最热话题当属文章出轨,就在人们围观、指摘的同时,不少人也表达了疑惑:在同一时间,还有很多备受关注的社会新闻,比如马航失联尚没有正式结果,而其他地方亦不乏突发事件,但它们的影响力显得很有限。在“不缺新闻”的情况下,“文章出轨”话题似乎不仅热度峰值前所未有,话题的持续性也让人惊叹。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更愿意关注文章出轨?
一种解释是“新闻盖旧闻”,过去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前一个新闻还没有结果,后一个就迎头赶上,于是话题“烂尾”。可以肯定的是,“新闻量”在短时间内递增必然会在热度方面彼此影响,“文章出轨”作为一个充满悬疑和八卦气息的新闻,会影响其他新闻的传播。
其实,如果抛开时效因素的影响,人们似乎天生对八卦有着本能的围观冲动,而不愿以公共利益之名去关注那些公共政策或突发事件,症结何在?
娱乐新闻的主体是社会名流,他们往往有着巨大的粉丝群,生活状况乃至个人隐私都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作为偶像,他们大多被塑造出相对正面的个人形象,绯闻甚至出轨这样的负面新闻出现,就意味着一种形象反差,背离了民众的期待,民众必然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其展开批判。在娱乐新闻中,民众经常轻易被带入,继而施展他们的爱恨情仇,这种情绪客观上有利于提升话题热度。与此同时,由于言论往往表现“对人不对社会”的特征,娱乐新闻言说空间之大可谓前所未有,这显然也是这类新闻影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主张保护隐私,正如有媒体号召不要对文章出轨穷追不舍,但我们的社会从来不会排斥道德批判和道德说教。
反观那些反映社会矛盾、弱者不幸以及社会公正缺失的社会新闻,当事人的遭遇被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民众在关注社会新闻时,通常是作为“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出现,出于公共关怀,他们经常会表达意见,从而形成舆论压力,促成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距离的间隔,这种热情很难持续。
“文章出轨”事件被拷问更多的是伦理问题。一方面,创造了“周一见”的谢晓被网友指责,在其微博上对文章出轨一事出现价值观判断,违反中立性原则,“媒体已然成为另一种霸权”。另一方面,全民关注从尚未结束的马航事件转移到明星婚外恋,出现“新闻追尾”,也被认为媒体需要承担责任。一旦娱乐成为一个主导,娱乐至死,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的心态是充满病态的。
人的天性是八卦的。事件的过度娱乐化,始作俑者就是某些媒体,他们实际上追求的是市场的关注。媒体的娱乐冲动,和公众需求是一个互动。所谓狗仔队,电视、报纸,这些媒体很多时候出发点其实是销量和卖点,而不是真的就是公众利益。八卦并不一定是原罪,娱乐新闻之外的其他严肃领域,新闻操作受到的约束较多,现在也似乎只有娱乐新闻的空间较大,顾忌少,风险小。人们带着好奇心去阅读娱乐新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讨论公众人物,却很难在扮演公民角色的时候表现出类似的热情。从宏大的时代角度看,娱乐新闻火爆而社会新闻冷淡,这反映了一种现代性问题,即人们倾向于“娱乐至死”,对公共事务却越来越冷淡,这无疑是一种错位且让人忧虑的现象。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