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事件发生以后,“飞机失事”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不论国界种族、不分性别年龄,似乎一瞬间所有人都对“飞机”谨慎敏感,本以为通过一年的平复飞机能从公众视野中渐渐淡出,飞机仍然是世界公认的安全系数最高的交通工具;不想时隔一年,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航空客机坠毁在法国阿尔卑斯境内,伤亡人数过百的惨痛再一次使得关于飞机失事的报道铺天盖地的向受众袭来。在同样为有关该事故的每一步最新进展而牵动的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媒体行业的学习者与探索者,我不禁想要疑问为什么在这种危机报到时媒体立场几乎一致?飞机难道真如新闻报道中的那样不停地发生事故吗?
记得以前学习《传播学概论》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沉默的螺旋”理论:由于一方意见的沉默导致另一方意见的扩大而形成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群体中“意见领袖”(只要形成群体,意见领袖就会存在,他不一定是一个特定的人,可能是某种组织,也可能是一个个人)的存在——在某种原因(例如人民日报和CCTV等官媒自身具有的权利)下——它的意见更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这使得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种意见一经过表达就会迅速引起受众的关注,并且得到受众的支持从而形成舆论。而另一部分持相反意见或不同意见的人群在发表意见之前发觉自己的意见没有人支持或者提出,于是会选择不提出某种意见,即使自己也不同意已有的某种舆论,但是也会由于担心被他人攻击而沉默。
在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沉默的螺旋”作用机制越发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2014年关于飞机失事事件的报道。2014年确实发生了几起飞机失事事故,但是根据最新国家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飞机事故是历年来数值最小的一年,这和公众毫不怀疑的认为2014年的飞机事故是最多的根本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媒体的过度集中报道难辞其咎。为什么几乎所有媒体都争相报道飞机失事,第一个原因就是在‘沉默的螺旋’机制影响下,既成的意见已经形成舆论,与之相对的意见得不到受众关注,最初,有一家媒体报道飞机失联,受众关注这些信息,然后第二家媒体也开始报道相关信息,并且出于竞争意识会更加全面、更加及时的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这两家媒体获得了成功;下一次发生飞机失事后,所有媒体看到了其中的报道空间,于是一窝蜂的进行报道,然后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整个受众平台,这时即使个别媒体不想报道飞机失事事故,但是在群体压力下会选择屈服,然后保持沉默。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一次的飞机事故都会被格外放大,一年结束后给公众留下“今年飞机失事尤其多”的心里印象。第二个原因就是自从马航事件过后,只要有关飞机失事的报道,就能保证发行量或者点击量,而发行量和点击量直接代表着受众,只要有了发行量,就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从而获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最终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这也直接导致媒体会最大程度的报道飞机失事(有时会过度报道)。18世纪发生在美国的“黄色新闻”潮与去年的飞机报道也有相似之处,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报业集团大篇幅的报道各种枪杀案件,甚至有时会杜撰某些惊悚的故事来吸引读者眼球,但是这种夸大的、不完全符合事实的报道却带了美国整个社会的恐慌。
媒体本应该是拥有着“第四权力”的“无冕之王”,但是越来越多的情况却是媒体为了吸引受众而跟风报道,并不是说对于失事的新闻不能报道,但媒体应该更多的为受众考虑,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不是单方面的失衡报道!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