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网站专题» 清明节——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清明文化】清明的起源和传说

作者:高卫   来源:原创 日期:2015-04-05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最早源于春秋时期郑国时期的上巳节,当时取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后汉书》记载:“是月上巳,溱洧两水,执兰招魂续鬼,祓除不祥……,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郊外执兰招魂祭奠,并到朝东流的河流中洗浴,以除污邪。清明节形成今天的习俗,与晋国的寒食节有最深的渊源。汉代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载: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食,只好拿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谎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才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的,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大为感动,发誓日后若能回国登上皇位,定会报答介之推割肉果腹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晋国,并平定了叛乱当上了国君,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介之推不愿为官,带着老母亲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也把他给忘了,后来经过左右提醒才记起介之推来,他几次派人相请,介之推却并不出山。为了逼介之推下山,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的是,介之推或许下山不及,或许宁死也不愿下山,与他的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事后痛心不已,于是下令每年在介之推被烧死的这天禁烟火,而只吃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至于寒食节的确切日期,各种典籍记载不一,但大都说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唐代以后,人们逐渐把上巳节和寒食节合在一起过,改为清明节,把纪念介之推转为扫墓,也不再吃冷食,于是就形成了今天驱鬼除邪,祭奠亡灵的习俗。

 

清明节的传说

关于清明节,在民间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插柳和扫墓的两个传说。

传说古时候,土地神有一次巡游,发现河沟里有许多霉烂的五谷,于是就上奏玉帝,玉帝大怒,派火光菩萨下界降火惩罚。火光菩萨来到人间,却看到人们三五成群地在讨饭。那户人家的一位老人见他可怜,便把自己正吃着的一碗野菜给了他。火光菩萨经过查访,才发现穷人们都吃野菜,而财主们却糟蹋粮食。于是他让穷人们互相转告,天黑前门上都插上柳条。当夜,那些未插柳条的财主家都燃起了熊熊大火,穷人家却安然无恙。后来,便形成了清明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有关吧。这个传说有一定的根据,因为经过唐宋元三代战乱后,清明扫墓之风逐渐淡了下去,特别是元朝,对死后埋葬和祭祀均看得很淡,不修建陵墓,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是如此。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当时成吉思汗埋葬后,葬地便广种树木;以后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处何林木之下。”后来元朝历代二十几个皇帝均是如此。据明清时期的叶子剞在《草木子》一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也无殉葬器,一律葬于漠北起辇台,只用“枕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似人体形状大小合为棺,置体其中。”再加髹漆,以黄金为圈,三圈固定,深埋于草原之下,埋葬时派一支军队封锁该地区,等来年荒草遍野之时,才解除封锁。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