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2000年7月,新山东大学组建后,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目前,学院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7人。学院有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新闻学研究所、传播学研究所、美学研究所、大学语文研究室等9个实体研究所。
近三年来,学院出版学术著作近百部,发表CSSCI学术论文55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各大学居于前列。学院毕业生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就业面宽,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学院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资料室、语音室、微机室、局域网、新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办学条件和设施优良。学院资料室现藏书近30万册,图书收藏量(特别是古籍)在全国高校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学院还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4所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美国、日本、韩国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较稳定的学术关系。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共招收: 72名硕士研究生 ( 学术型硕士 57名 ,专业型硕士 15名 ) ,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 47名
各专业招生人数不固定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招生研究方向 | 专业备注 |
050102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01 中文信息处理 |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外国文学 |
02 言语习得与测试 | |||
050103 | 汉语言文字学 | 01 现代汉语 |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外国文学 |
02 汉语史 | |||
03 方言 | |||
050105 | 中国古代文学 | 01 先秦两汉文学 |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外国文学 |
02 魏晋南北朝文学 | |||
03 唐宋文学 | |||
04 元明清文学 | |||
05 近代文学 | |||
050106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0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研究 |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外国文学 |
02 现代文学 | |||
03 当代文学 | |||
050108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01 比较文学 |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外国文学 |
02 世界文学 | |||
0501Z4 | 对外汉语 | 01 汉语教学与测试 |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外国文学 |
02 汉语应用与跨文化习得 | |||
03 网络汉语资源建设与传播 | |||
050301 | 新闻学 | 01 新闻理论 | 同等学力加试:1、传播学概论 2、中外新闻事业史 |
02 新闻史 | |||
03 新闻业务 | |||
04 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 |||
050302 | 传播学 | 01 传播与创意产业 | 同等学力加试:1、传播学概论 2、中外新闻事业史 |
02 广告理论与实务 | |||
03 电影电视与新媒介 | |||
04 出版发行 | |||
055200 | 新闻与传播 |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同等学力加试: 1.新闻学基础理论 2.传播学基础理论 |
130500 | 设计学 | 01 设计艺术与应用研究 | 同等学力加试: 1.艺术概论 2.造型设计基础 |
02 设计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 | |||
03 摄影艺术研究 | |||
135108 | 艺术设计 |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同等学力加试: 1.艺术概论 2.造型设计基础 |
新闻与传播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媒介与社会
1.理解传播媒介
1)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2)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2.1)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2)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3)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3.1)传播媒介的界定
3.2)传播媒介的类型
2.媒介的社会功能
1)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2)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3)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4)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3.媒介的社会影响
1)媒介与政治舆论
2)媒介与经济发展
3)媒介与社会文化
4)媒介与国际关系
5)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5.1)效果与效果研究
5.2)媒介与说服
5.3)媒介与议程
5.4)媒介与教养
4.社会中的媒介
1)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2)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二)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1.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1)口语传播
2)书写传播
3)印刷传播
4)电子传播
5)数字多媒体传播
6)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2.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1)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2)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3)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3.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1)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2)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3)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3.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3.2)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3)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3.4)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三)媒介内容生产
1.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1)媒介制度
1.1)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1.2)媒介制度的类型
2)媒介产业
2.1)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2)媒介产业的特点
2.3)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3)媒介组织
3.1)媒介组织的类型
3.2)媒介组织的结构
3.3)媒介组织的管理
2.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1)报纸的生产
1.1)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1.2)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1.3)报纸的版面设计
1.4)报纸的出版发行
2)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2.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2.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
2.3)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3)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
3.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
3.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
3.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1)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2)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3)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
(四)媒介伦理与法规
1.媒介伦理知识
1)媒介伦理概述
1.1)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1.2)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
2)媒介伦理的失范
2.1)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2.2)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
2.3)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
2.4)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
2.媒介法规与政策
1)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
1.1)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
1.2)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
2)媒介与权利
2.1)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
2.2)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
2.3)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
3)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
3.1)报刊业管理规制
3.2)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
3.3)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
4)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本科目满分150分。
五、考试方式
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时间考试。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