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干春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时间:2014年4月9日(周三)下午13:30至15:30
地点:博学楼第11阶梯教室
主办方:劳动经济学院、教务处
1、主讲人简介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学会理事;弘道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重回王道》、《制度儒学》、《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现代化与文化选择》等。
研究领域:儒家思想研究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
2、演讲主题选择背景与介绍
通识教育首先是“自由教育”,即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摇篮,要致力于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还是“公民教育”,即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其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中心智和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包括个体能力的发展、权利与义务伦理的塑造以及公共美德的培育。
劳动经济学院致力于通过开展系列通识教育讲座的方式,提供有关知识广度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社会和世界,了解人类知识整体的全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完善人格,传递重要的价值观,提供给学生应对职业和世界变化的知识基础。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干春松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演讲主题是“文化断裂与生命意识:从王国维自杀说起”。 清末民初,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价值危机,文化断裂,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冲击之下何去何从?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选择了自杀。而他的死,也引发了知识界长久的讨论。为什么知识分子易于选择自杀?王国维的特殊性何在?又为何引起讨论?干春松教授将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答。
3、评议人简介
王瑞昌,字乃徵,笔名米湾,豫之鲁阳人,哲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译有《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文选》。二〇〇四年获北京市第八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二〇〇五年获“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奖。二〇〇七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学者”。二〇〇九至二〇一〇年间访学美国,研习西方人文并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
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儒学、通识教育。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