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金驼文化» 学生作品» 文字作品

14级姚顺宇学生作品——《“信仰空虚”浅见》

作者:孙之冰   来源:原创 日期:2015-05-14 14:34 人气:  加入收藏 评论:

最近一段时间,在心理健康课老师的要求下,读起了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并完成读后感。心理课的读后感作业当然内容只能写些这书在心理健康方面带给我的感受。而从此书当中感受的一些“高大”的东西自然也不能入其序列。所以这些感想,我想把它搬到樊家村观察上来谈一谈。

在“成长与宗教”这一章的开篇,作者就拿起了尖刀,做起了针对伪教徒和愚众的开膛手。从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甚至是到当今中国,有关“信仰代表什么”的讨论从未平息。我实在钦佩派克先生的尖锐和深刻,感觉像寻到同道中人一般。因为其实在看此书之前,我早就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萌生了深思。

打开微博或是论坛,几乎所有中国国内的负面新闻,你总能在评论列表里看见讽刺中国人“信仰”缺失的论调。不可否认,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脱节,其中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信仰问题有关。我曾与一个从青海塔尔寺旅游返回的人聊过天,她告诉我自己在游览塔尔寺的时候是如何如何被其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了佛学的无尽神秘。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当她告诉我她决定信仰藏传佛教之时,我十分愕然。我紧接着问她为何,要知道她的祖辈信仰天主教,她的突然的“决定”或许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矛盾。而她却告诉我,“现在社会矛盾那么严重,你不觉得中国人太缺乏信仰了吗?”听到这句话,我竟无言以对。

首先可以确定,至少我身边,或者说这个国家的总人口里,无神论者还是占到主导地位的。不光是她,我相信同样持有她的观点的人绝对不少。你说他们愚昧,倒也不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哲学和世界观方面,他们是蒙昧的。我们在讨论信仰之于中国人的价值和作用的时候,务必要将宗教信仰和广义上的信仰区别看待。

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所谓的“信仰缺失”仅仅指的是没有宗教信仰。殊不知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众多类别当中其中一种。“为什么和某些经常做弥撒的天主教徒相比,有的无神论者更能遵守宗教的道德规范?”派克这样问。

当我们谈论宗教时,切不可忘了宗教在规范教徒言行习惯之前,必是基于一定特殊的世界观上的。而在此特定的世界观下,宗教当中的神论才得以运行。因此我们说,不同的世界观让人们的信仰有差异,但不代表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作风、行为习惯就必然大相径庭。有神论与无神论分属不同的两种世界观,它们二者便是如此的道理。无神论者也并非就是没有信仰,只是信仰的方式不一样。“只有皈依了一门宗教,这个人才有了信仰,从而这个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或者是一个好人”,这论调本身就同当今社会现实形成矛盾。

当然我无意唱衰宗教对信众的积极影响,我所想阐释的是,对于一些由于公民的信仰空虚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完全不必借宗教来求解脱。

其实“信仰”可以很简单。从党派上讲,共产党员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从职业上讲,普通劳动者奉行劳动光荣的理念;就算你是一个大学生,那么就好好学习、树立好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全人类层面的人生目标,这些种种都可以看作是足以支撑心智成熟的人在社会运行的“信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还相信中国古代的训诂之言放之现今依然具有价值。我们都是在整体中运行的小个体,如果说思想政治课教授的是“家国情怀”,那么心理健康课给予我们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朴素道理。但不管是家国还是自身,二者同理之处在于它们都为了“让作为个体的人活得更好,同时让作为整体的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更和睦、更高效。”我相信这是对“信仰”一词的朴素解释。

所以我说,信仰不是为了“信”才要去强行建立,它朴素地存在在每个人的每个思想、每一字句、每一举止当中。对于这个国家中普遍的无神论者而言,与其让自己掰开揉碎去揣度经文,还不如用理性而善意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才能真正战胜精神的空虚。这样才能更为自信地面对内心的拷问。

“你有信仰吗?”

“有。”

“你信什么?”

“我信良心。”

本文标签:
上一篇: 《当一切都被湮灭》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