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
文化与传播学院 传播学3班 王锐
“这本书中,我没有可以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柴静
柴静,火柴般安静。人如其名,她的书,像火柴给予我些许光亮,又使我安静,好好审视自己。在柴静细腻地描述下,每一个新闻事件都真切的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好像看到了这个社会存在的许多诟病,同时也认识到许多这种问题的不可解决性。一个人的力量原来是这么的微弱,但同时也可以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让每一个人直面自己的的内心。
《看见》这本书记录的是柴静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反思,感悟与体会,它记录的是柴静由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从刚进入中央台的骄傲不羁,到第一次去地震现场,再到成为第一个进入非典病房的女记者,被那许多人支持,被那许多人喜爱。每看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沉默好久好久,如同埋在我心中很深很深的桩子突然被拔起,我伏在洞的边沿,向里探,探探我心里到底承载了什么。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记录,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它可以让人从无休止的快乐和悲伤中解脱出来。但它亦可以在时间的积累下使人丧失对触动心灵的震撼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做麻木。
中国是一个在苦难中觉醒的国家。自清朝在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中国便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国土被掠夺,国民被屠杀,政府的软弱无能让我们默默忍受着苦难带给我们的伤痛。但当我们终于赢到了这国富民安,能够扬眉吐气的那一天,可怕的消极思想正在使中国人变得麻木,开始对生活无动于衷。
当我翻看《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五味杂陈,静静的流淌着一股清泉,好似人生顿悟一般。
看到非典那篇文章的时候我哭了。泪水不仅仅是为了死去的那么多同胞,更多的是承受与绝望。柴静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这事实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未免太沉重了一些。
非典是一场可怖的灾难,柴静和她的同事却对非典做着最近距离的报道。柴静第一次进入非典病人房间的时候,紧张,却又期待。对于真相的渴望,给了她勇气。
当柴静问到:“你们靠什么防护”,朱继红回答:“我们靠精神防护”的时候,我的心竟不自觉的抽搐了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支持着,才能够用平淡的语气说出如此坚定而有分量的话呢?或许我不是当事人,所以不能够体会他内心的波澜壮阔。
有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去世,她六岁的小女孩叠着幸运星,说,瓶子满了,妈妈就回来了。可是我感觉得到,这个孩子,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妈妈已经离开了,她想用最天真的方式坚强。灾难面前,人人都脆弱,却又比谁都坚强。
最震撼我的便是那五个字“非典结束了。”是啊,一场灾难,结束了。一场压抑已久的黑暗,终于破晓。我突然明白,在任何灾难面前,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活着便是活着,活着,真好。
越往后看,我心里越不是滋味。《看见》里面多次提到记者这一职业,应该怎样怎样,柴静有时不像个记者,但是更像是一个人。记者的职责是记录,可是我觉得是人就会有立场。所以这种感觉让作者纠结,也让读者纠结。
柴静所记叙的这些文字并不华丽,但需要细细咀嚼,品味真正的涵义。亦如我们去“看见”,要用心看,看到深处。看见,看见自己,看见未来。
本文标签: